孤女飘零尘世中,银铃卖艺遇真龙。
历经磨难登后位,垂帘听政显威风。
终结天书清吏治,发行交子促商隆。
龙袍加身未称帝,功过是非任人评。
这一首诗,说的便是北宋那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在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刘娥却能从一个孤苦伶仃的民间女子,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成为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其一生的经历,简直比最精彩的小说还要跌宕起伏。
刘娥,祖籍太原,后来搬到了益州华阳。她的出身,其实也算有点来头,祖先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期,那可是担任右骁卫大将军的人物;父亲刘通,在宋太祖时期,是虎捷都指挥使,还兼任嘉州刺史。只可惜,命运似乎一开始就和刘娥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她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相继离世,成了可怜的孤儿,只能被寄养在母亲的亲戚家里。
小时候的刘娥,可没有享受过什么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生活,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她早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刘娥,还学会了一门才艺——播鼗 ,就是那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不仅能熟练地摆弄它,还能一边播鼗,一边唱着动人的小曲儿,那模样,那才艺,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主宰,十几岁的刘娥,被亲戚许配给了一个叫龚美的蜀地银匠。虽说嫁给龚美后,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但刘娥也安于现状,和龚美夫唱妇随。后来,为了生计,夫妻二人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京师开封闯荡,想着能在大城市里谋得更好的生活。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到了开封后,龚美的生意并不好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龚美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可能也是万般无奈的决定——把刘娥卖掉。就这样,十五岁的刘娥,被转卖给了襄王宫指使张耆。
谁能想到,这看似悲惨的遭遇,却成了刘娥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张耆见刘娥生得漂亮,又多才多艺,便将她推荐给了襄王赵恒,也就是日后的宋真宗。赵恒第一次见到刘娥,就被她的美貌和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从此,刘娥的命运齿轮开始悄然转动,一段传奇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赵恒对刘娥的宠爱,并没有那么顺利。当时,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是个非常讲究礼法的人,她见赵恒整日和刘娥厮混在一起,心里很是不满,便将此事告诉了宋太宗。太宗一听,这还得了,一个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怎么能接近自己的儿子呢?于是,太宗一怒之下,命令赵恒立刻把刘娥赶走。
赵恒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但又实在舍不得刘娥,没办法,他只好耍了个小心思,把刘娥偷偷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而张耆为了避嫌,也只能搬出去住,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刘娥。就这样,刘娥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金屋藏娇”生活,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和赵恒在一起,但她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跟着张耆的家人读书识字,从《论语》《孟子》读到《资治通鉴》,甚至自学了朝堂礼仪、算数理财,为她日后在宫廷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这下,赵恒终于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和刘娥见面了,他迫不及待地将刘娥接入宫中,结束了刘娥十多年的躲藏生活。
刚入宫的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对于刘娥来说,这只是她在宫廷中迈出的第一步。为了在这深宫里站稳脚跟,刘娥不仅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情,赢得了真宗的宠爱,还努力和其他妃嫔搞好关系,尤其是和杨淑妃,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成了好姐妹。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郭皇后驾崩,皇后之位空缺。真宗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刘娥,想要立她为皇后。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古代,皇后的身份和地位至关重要,大臣们认为,刘娥出身低微,又没有子嗣,实在不适合做一国之母。比如权臣寇准,就坚决反对立刘娥为后,还推举出生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