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赵石柱归家惊变,夫妻携手创未来

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了村口的寂静。麦穗还站在灶房门口,青铜匣贴着胸口,余温未散。她刚从那些画面里挣脱出来,身体仍有些发沉,像背着一筐湿土走完十里山路。风停了,星子悬在头顶,北斗偏移的角度还在她脑子里晃。

那匹马冲进视野时,她认出了鞍边垂着的狼图腾旗。灰布褪成了黄褐色,边角撕裂,像是被箭矢刮过又勉强缝合。马上的人勒缰停步,风卷起他披着的旧皮甲,露出腰间空了一半的箭袋。

赵石柱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却顿在半途。他的目光扫过晒酱坛列成的长阵,扫过新砌的共食灶墙垣,扫过田埂上排成行、正收锄归来的妇人。几个孩子从渠边跑过,手里举着小木犁模型,嘴里哼着《播种谣》——那是麦穗编的调子,从前只在自家院里响起。

他一步步走向她,靴底踩碎了几粒干结的泥块。走到三步远时,他停下,单膝触地,尘土扬起又落下。

“夫人……我回来了。”

声音不高,也不稳。不像战场上报捷时那样干脆,倒像是怕惊动什么。

麦穗没上前扶。她只是把青铜匣换到左手,右手缓缓抬起,指向身后。晒酱坛冒着微烟,冰窖口有妇人推着独轮车进出,账案前阿禾正低头核对粮册。一个老妪端着陶碗走过,碗里是热腾腾的菜团,蒸得蓬松不塌。

“你走的时候,这灶还只能煮两家人的粥。”她说,“现在,它养着七十二户。”

赵石柱抬头看她。三年不见,她的脸晒得更黑,颧骨处有道浅疤,不知何时留下的。粗麻短褐依旧短打利落,裤腿卷到膝盖,脚上草鞋磨穿了底,可站姿像一根扎进土里的桩,纹丝不动。

他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人,是他妻子,却又不是那个会蹲在灶前揉面、等他回家吃饭的女人了。

他没再说话,自己站了起来。解下腰间佩剑,递向一旁的阿禾。剑鞘上缠着的皮绳已经磨损,铜吞口也缺了一角。

“存你那儿。”他说,“等我学会这里的规矩,再来取。”

阿禾迟疑了一下,伸手接过。剑比她想象中重,压得她手腕一沉。她抱着剑退后两步,站到了账案边上,像护着一份重要文书。

麦穗这才往前走了一步,伸手拂去他肩头的尘土。动作很轻,像是怕碰坏什么。

“你瘦了。”她说。

“仗打得久。”他答,“匈奴往北撤了三百里,我们追到冻河才回。”

她点点头,没多问。战场上的话,回来的人往往不愿多讲,她知道。

远处传来一阵笑声。几个半大孩子正围着一块翻好的地,手里拿着小锄头,在妇人指导下划垄。其中一个男孩摔了一跤,泥糊了满脸,爬起来还不肯丢锄头。

“那是囡囡带回来的孤儿。”麦穗说,“她收了六个,都送来学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