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祖结合前世所知的水利知识和古代实际条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
从简易水位标尺的制作,到预警信号的传递方式;
从抢险人手的组织,到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选择…
虽因年龄所限,某些想法尚显稚嫩,但整体思路清晰周详,令姚海峰如获至宝。
“天才!真是天才之想!”
姚海峰忍不住击节称赞,“孩子,你这脑袋瓜是怎么长的?这些法子不仅巧妙,而且眼下就能办到!”
就连徐夫子也是惊叹连连,这样的天才是他的学生,以后前途必光明璀璨。
原本,还打算在今年,就把他与王富贵两人正式收为他的弟子。
现在看来,对方的本事,他还真没那个脸去当人家的老师。
对方的路,只会走的更远,而他需要的良师,徐夫子自觉自己胜任不了。
陈耀祖却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大人谬赞了。
学生只是多读了些杂书,胡乱想想罢了。真正实施还需大人和各位先生斟酌完善。”
姚海峰激动地收好笔记:“时间紧迫,老夫这就去安排。孩子,你这番功劳,老夫铭记在心!”
他郑重地对陈耀祖拱手一礼,惊得陈耀祖赶忙还礼。
待姚海峰离去后,徐夫子看着自己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耀祖啊耀祖,你总是能给为师惊喜。”
“都是夫子教的好。”陈耀祖还不忘记嘴甜一番。
闻言徐夫子哈哈大笑“小家伙,放心,好了,咱们县令大人绝对不会少了你的好处。”
接下来的日子,姚海峰雷厉风行地推进防洪工程。
根据陈耀祖的建议,清丰县上下动员起来:
疏浚重点河段、拓宽分洪渠、加固堤防…由于方案合理且节省人力物力,进展颇为顺利。
姚海峰将方案上报府郡,各级官员见计划周详可行,又风闻秦老正在清丰县,都以为是得到了秦老的指点,一律开绿灯放行,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与此同时,朝廷的劳役征召令也下来了。
往年这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为出人还是出钱而发愁——
出人,则壮劳力数月不归,耽误农事;出钱,则十两银子的代役钱不是小数目。
而今夏,因防洪工程需大量人手,姚海峰特准参与工程者可抵劳役。
许多百姓宁愿参加家乡的建设,也不愿被征调到外地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