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仁帝兴致不高,但也不好拂了老臣的面子,示意身旁的大太监黄公公将奏折呈上。
黄公公接过那叠厚厚的纸页,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当他展开,目光扫过开头几句提纲挈领的论断时,脸色微微一变。
他偷偷瞥了一眼下方垂手而立的丁老大人,想起刚才对方塞给自己的那个沉甸甸的锦囊。
心领神会,当下清了清嗓子,用他特有的尖利嗓音,朗声诵读起来。
起初,殿内还有些细微的嘈杂声。但随着黄公公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那些议论声渐渐平息了。
大臣们的表情从漫不经心,到逐渐专注,再到面露惊容,最后是抑制不住的震撼!
文章从分析北方气候地理特征入手,指出旱灾频发的根源,继而提出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
短期以工代赈、修建区域性陂塘水库应急;
中期推广抗旱农技、调整作物结构;
长期则大胆提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引南济北”构想!
文中对工程可行性、资金筹措、人力组织乃至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都做了初步的、却极具启发性的探讨。
逻辑之严密,思路之清晰,眼光之长远,令人拍案叫绝!
当黄公公读完最后一个字,大殿内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落针可闻。
景仁帝早已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龙椅扶手,眼中精光闪烁。
之前的疲惫和阴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发现瑰宝般的兴奋。
“众爱卿,”皇帝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以为此策如何?”
话音刚落,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几位精通实务的大臣几乎是抢步出列,激动得声音发颤:
“陛下!此策高瞻远瞩,切实可行!尤其是这‘分级水库’与‘以工代赈’之法,眼下便可试行,必能解燃眉之急!”
“妙啊!这‘引南济北’之论,虽工程浩大,然若能成,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壮举!献策者真乃国士也!”
“丁老大人,您这位侄辈,姓赵名廷霄?
年仅几何?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不知现居何职?应即刻征召入朝,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