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束水冲沙’虽前人有提,但多流于空想,你能结合具体地形、水势来考量其可行性与风险,这很好!
不盲从,不轻信,有主见,方是治学之道!”
他越说越兴奋,干脆起身走到墙边,指着一幅黄河河道图,与陈耀祖就几个具体河段的治理方案讨论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老一少,时而争论,时而共鸣,完全沉浸在了水利的世界里,将王富贵和姚宗胜暂时忘在了一边。
王富贵和姚宗胜听得似懂非懂,但见秦老与陈耀祖相谈甚欢,眼中皆是钦佩与自豪。
反正在这方面,两人并没有多大的天赋,但是听的如此精彩的讲解,让人丝毫不觉得无聊。
不知过了多久,秦鸿才意犹未尽地停下,看着陈耀祖,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
“耀祖啊,你比老夫想象中,成长得还要出色!看来,国子监这块土壤,确实适合你。”
这时,他才想起还有两位客人,转向王富贵和姚宗胜,语气和蔼了许多:
“二位小友既是耀祖的同窗挚友,想必也是青年才俊。不知对实务经济可有兴趣?”
他虽主要钻研水利,但也深知一项工程的完成,离不开钱粮调度、人员管理。
王富贵连忙起身,将自己对商业运作、成本核算的一些理解说了出来,虽不如陈耀祖在水利上专业,但也条理清晰,颇有见地。
姚宗胜则谈及了些许人员组织和简单工程器械的应用。
要知道秦老大人跟姚宗胜的祖父也是旧相识,知道姚宗胜是对方的小辈,也是特意问候了几句。
知道他们三人来自同一个地方,一直以来互相依靠扶持,难得的少年情谊。心中也是感慨不已。
秦鸿微微颔首:“不错,各有侧重,皆是实干之才。耀祖有你们这样的兄弟相助,是他的福气。”
这时,陈耀祖示意了一下,王富贵和姚宗胜连忙将那个一直由小厮捧着的、盖着红布的模型小心翼翼地抬到书案前。
陈耀祖上前,亲手揭开红布,那个精心制作的青岚峡水利枢纽微缩模型,赫然呈现在秦鸿面前!
“老师,这是学生与富贵、宗胜,根据您当年所赠《治水杂录》当中记载,亲手制作的青岚峡模型。
手艺粗糙,不成敬意,只愿能略表学生对老师毕生心血之敬意与理解。” 陈耀祖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