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谷之战后,东协最高委员会将目光集中在“猎隼”的升级上。
猎隼外骨骼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亮眼:空降兵依靠喷射背包高速突入,在极端风雪与电磁干扰中仍能精准落地,并立刻投入战斗,展现出远超传统伞兵的价值。
军方总结出“近距离空降突击”这一全新战术理念:在传统伞兵根本来不及展开的环境下,而猎隼外骨骼士兵则能以高速降落直接切入战场最紧要的缺口,甚至深入敌阵,与空降无人装备、无人机、空中火力支援协同展开突击。
这一战术强调士兵下落的速度,要求装备能承受极端落地冲击并在短时间内爆发火力。正是基于这一点,猎隼外骨骼的改进型的研发被迅速提上议程。
猎隼II型在设计上强化了伺服器和姿态控制系统,采用了大量同位素合金,在减轻了重量的同时能够承受更高的加速度与冲击力。
同时,它在背部增加了可抛弃式反冲火箭,以便于在落地时节省喷射背包的燃料。
核心能源系统也进行了优化,在维持高功率输出的同时,提升了电池冗余和冷却效率,确保长时间作战不断电。
在武器搭载上,猎隼II型预留了磁轨步枪与电磁霰弹枪的挂载接口,并支持搭载微型反装甲导弹的肩射发射架。
科研人员特别强调近距离压制能力,新型外骨骼的手臂设计能承受电磁霰弹枪连射的强大后坐力,让士兵在与半人牛这种近战型怪物交锋时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
数周后,新星基地附近,空降兵训练场。
高空中,三架Y-20A“鲲鹏”运输机低空掠过,涡扇发动机在夜空中发出低沉轰鸣,仿佛空气都在微微震颤。机舱尾门缓缓开启,冷冽的高空气流灌入舱内,猎隼II型外骨骼的作战灯在舱内闪烁,一排排空降兵整齐列队,肩甲上嵌入的HUD同步显示倒计时。
“计时器清零,准备跳伞——”
指令落下,第一批队员纵身一跃,跃出机舱,身体被风雪裹挟。
与他们一同投放的,还有被挂载在运输机机翼下方保型舱内的“飞羽”可折叠高空无人机。
释放指令与跳伞指令同步执行,六架无人机被推离机翼,主翼与螺旋桨展开。它们并不会降落,而是直接爬升至一万五千米的高空,接入战场战术链路,为空降兵实时提供高精度成像、激光制导与目标标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