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梦想虽然美好,逐梦的过程却困难重重。
“雪稻”的脆弱几乎超出了一般人对农作物的想象。
它对环境的要求苛刻到近乎变态:温度、湿度稍有偏差,整片植株便会迅速枯死。
哪怕是在农科院全封闭的试验田里,也常常因为一次意外停电、一次调控失误,便导致成片稻树折损殆尽。
科研人员们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
有人调试设备到深夜,反复确认每一根传感器的读数;有人在田埂上整宿守候,只为第一时间发现苗株的病态征兆。
资金、人力、时间,都是沉重的负担。
有人质疑:如此脆弱的作物,是否值得如此投入?但更多的人却坚信——一旦它真正稳定下来,便意味着人类粮食史上的一次飞跃。
他们明白,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却依旧咬牙坚持,因为那份信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研指标。
或许,这就是“禾下乘凉梦”的真正重量。
它不是轻易得来的幻想,而是无数汗水与坚持堆砌成的愿景。
只有跨过层层阻碍,那一片能让人坐在稻树下乘凉的田野,才会真正出现在人们眼前。
————————————
几名农学家聚在试验田边缘的小会议室里,手里攥着最新的数据报表,神情兴奋而又谨慎。
“你们看看,”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按照目前的株高和籽粒数量推算,如果一株‘雪稻’能够稳定结实,单株产量恐怕要超过普通水稻的三十倍以上。”
另一名年轻研究员立刻接话:“那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把它的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区间,每亩的产量有望突破两万斤。”
他说到这里,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这几乎是现在高产水稻的十倍。”
旁边年长的专家摇头,却也掩不住眼底的光彩:“数据归数据,但别忘了,这还是在全封闭实验田里的理想状态。想要推广到大田生产,还得跨过无数难关。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甚至是收割机械的适配,哪一样不是新的课题?”
“可即便如此,”那位年轻人不服气地说道,“哪怕最终只能实现一半预计的产量提升,也是人类农业史上的奇迹啊!”
“哪怕是专门为它搭建生产基地都值得,毕竟它产出的稻谷——”
小主,
“是的,这种稻谷的结构,简直超出了我们对稻谷的认知。”一位专家指着图表说道。
“它的蛋白质含量是普通水稻的两倍以上,氨基酸构成极为完整,甚至还含有几种过去只在珍稀药材中才能检测到的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