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车队从旅部出发。

灰色的军车在湿润的公路上疾行,轮胎卷起细碎的水雾。林绍辉与旅长同车,前挡风玻璃上映着稀薄的雾气和路旁裸露的土丘。远处还能看见训练场的烟柱,偶尔响起的爆音说明正在实弹射击。

车开出城区,转向武器装备部的试验基地。铁门外两侧站着执勤哨兵,门旁的电子屏显示着访客序号。车队驶入后,穿过低矮的办公楼和器材库,最终停在测试场入口。地面是压实的沙石地,旁边是一排半掩在防爆墙后的装卸平台。

“就在里面。”林绍辉下车,抬手指向远处。几座大型帐篷和移动仓库排成一列,帐篷旁立着警示牌,写着“合成营装备试验场,闲人勿近”。

旅长跟着他进了帐篷。里头灯光亮着,几辆新型步战车停在中央,表面仍带着运输用的薄膜。车体侧面贴着测试编号,履带下是未干的泥痕。

工兵和技术员正在检查装备,有人推着工具车,有人调试系统,电脑屏幕上亮着系统运行的参数。

空气里有机器运转的低鸣声,还有电焊留下的焦味。

旁边的货架上摆着整套单兵装备:新式作战外骨骼、模块化能量包,还有新一代的等离子武器。

“我们在等离子武器小型化上进展非常顺利,使得大量使用等离子武器代替实弹称为了可能。”

旅长走上前,伸手摸了摸防护服的外层材料,又拉开扣具,仔细看着接合处的编号。

“都调试过?”

“调完了。”武器装备部的一名少校工程师走来,手里拿着平板,“等离子发射器全部充能完成,其它装备也整备完毕,现在就能进场测试射击。”

旅长走到步战车旁,手伸向靠在车体侧面的武器箱。

箱盖被打开,里面整齐放着几支长管状的武器。旅长抽出一支,双手环抱,感受它的重量。

这东西的代号为“雷鸣-01”——等离子发射器。外壳做成模块化的形态,握把和肩托可以调节,管口有热遮罩保护。旅长把肩托搭在肩上,模拟瞄准,像拿起老式火箭筒那样试探性地抬起。

技术员走上前,拿出一盒被封装的光栅石,放在操作台上解释:“这是弹药,体积小,重量轻。一块光栅石的能量密度高,封装后便于携带。”

旅长把几枚弹药从盒里取出,沿着导轨滑入发射器的弹舱,直到弹舱门自动合拢并发出短促的提示音。

面板上的一排指示灯由红转为绿,显示弹药就位。电脑屏幕上闪过装填确认的图标,并显示安全电压与预计射程。

“雷鸣可以替代传统的步兵反装甲武器,射程相当,而且后坐力极小。发射时等离子流会以冲击波和高热杀伤目标,同时释放电磁脉冲,破坏目标的电子系统与火控。我们还在改进弹道稳定算法,它可以和外骨骼上的火控计算机连接,提高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