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潜龙登极

“当务之急有三件事。”高洋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晋阳地图前,手指地图说:“第一,控制高府和晋阳的四大城门,立刻宣布全城戒严,禁止百姓随意出入,防止谣言扩散;第二,找到司马子如大人,他是父亲的老部下,伤势不重,让他出面安抚官员和百姓,稳定人心;第三,调动府中卫队,秘密搜捕刺客兰京,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每一个安排都切中要害。赵彦深看着眼前的少年,心中只剩下震惊,原来所有人都看错了,这位二公子,根本不是什么平庸之辈,他只是一直在蛰伏!

“属下这就去办!”赵彦深不再犹豫,躬身行礼后,快步走出书房,按照高洋的吩咐行动起来。

书房里,高洋盯着地图上晋阳城的西南角,那是一处贫民窟。兰京是南朝人,在晋阳无亲无故,刺杀后肯定不敢去繁华地段,最有可能躲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

“兰京,你跑不掉的。”高洋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拿起挂在墙上的佩剑,大步走出书房。这盘乱棋,该由他来收拾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洋率卫队悄然包围了贫民窟。

“二公子,这里住户太多,要是惊动了刺客,他要是挟持百姓怎么办?”卫队统领低声问道。

高洋勒住马,沉声道:“分成十组,每组三人,从不同方向进入,逐个排查。动作轻一点,遇到可疑人员先围起来,不要擅自行动。”

卫队迅速行动起来,如同猎豹般潜入贫民窟。高洋则带着两个侍卫,慢慢走在狭窄的巷子里。这里的房屋破旧不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偶尔能听到孩童的哭闹声和妇人的咳嗽声。

不多时,在经过一间破旧的柴房时,突然听到里边传来轻微的动静。高洋悄悄靠近柴房,透过柴房的缝隙,他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男人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块干硬的饼子,正是兰京!

高洋猛地踹开柴房门,房中的兰京猛地站起身,盯着高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又是你们高家的人!我杀不了高澄,就先杀了你!”

说罢,挥着匕首朝高洋扑来。高洋早有准备,侧身躲开,同时拔出佩剑,剑尖直指兰京的胸口。兰京转身又要攻击,却见高洋的剑已经到了眼前,他慌忙格挡,“当”的一声,匕首被剑弹飞,手腕也被震得发麻。

高洋一脚踹在他的胸口,兰京重重摔倒在地,不等他爬起来,高洋的剑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随后,高洋让人将兰京押到城门处,当众斩杀。当兰京的首级被悬在城门上时,整个晋阳都沸腾了,刺客伏法,危机解除!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着城门上的首级,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平息乱象的次日,高洋身着玄色朝服,步入高澄昔日理政的丞相府正堂。眼神锐利如刀,声音沉稳有力:“兄长遇刺,国不可一日无主。即日起,由我暂代丞相之职,都督诸军,谁敢有异议?”

百官哗然,却没人敢反驳。谁都清楚,此刻的高洋,已是晋阳真正的掌控者。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得知消息后,心中又惊又惧。他本以为高澄一死,高家势力会衰退,自己或许能重掌大权,可高洋的雷霆手段,让他明白这不过是妄想。没过几日,孝静帝便下旨,正式任命高洋为大丞相、录尚书事,袭封齐王,将朝中军政大权尽数交予他手。

高洋掌权后,一面继续沿用高澄时期的贤才,如杨愔、崔季舒等人,稳住朝堂;一面又暗中布局,清除异己。有个叫高德政的大臣,曾是高澄心腹,见高洋得势,便想投机,私下劝高洋“早登大位”。高洋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派人盯着他,发现高德政私下联络宗室,意图架空自己,当即下令将其满门抄斩。此事过后,朝野上下再无人敢对高洋的权力说半个“不”字。

一个月后,高洋觉得时机已到。他命杨愔草拟禅位诏书,随后带着大军入宫,逼迫孝静帝退位。宫殿之内,禁军持刀列阵,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孝静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双手不住颤抖。高洋站在殿中,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在位多年,国泰民安,然天意已改,臣请陛下禅位于齐。”

孝静帝看着眼前的高洋,想起昔日高欢、高澄对自己的操控,泪水忍不住滚落:“朕待高家不薄,为何非要赶尽杀绝?”高洋却不接话,只是朝杨愔递了个眼色。杨愔上前,将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递到孝静帝面前,逼迫道:“陛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莫要自误。”

孝静帝无奈,只得颤抖着写下自己的名字。高洋并未立刻处死孝静帝,而是将其封为中山王,逐出皇宫,安置在城外的府邸中,不过是留着他,做个“优待前朝君主”的幌子罢了。

开国之初,高洋确实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潜质。他深知北齐根基未稳,便着手革除弊政:废除东魏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又命人修订法律,规范刑罚,让吏治清明了不少。大臣们见新帝如此勤政,都暗自庆幸,觉得北齐有望迎来盛世。

更让百官信服的是高洋的军事才能。天保三年,突厥入侵北齐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朝中大臣大多主张议和,唯有高洋拍案而起:“突厥蛮夷,敢犯我大齐疆土,朕必亲征,将其打回老家!”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行军途中,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在粮草短缺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士兵。

决战那日,突厥骑兵来势汹汹,北齐军阵险些被冲散。就在这危急时刻,高洋手持长矛,亲自冲锋陷阵。他盔甲上沾满了鲜血,却丝毫不见惧色,高声喊道:“将士们,随朕杀贼!退后者斩!”士兵们见皇帝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跟着冲锋。突厥军没想到北齐皇帝竟如此悍勇,顿时慌了阵脚,被打得大败而逃,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经此一役,高洋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百姓们称颂他为“英武之君”,大臣们也对他死心塌地。可谁也没想到,这份“英明”,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政权稳定,外患平息,高洋心中的欲望与暴虐,开始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