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灯塔”的出现,如同在黑暗的棋局上落下了一枚充满变数的棋子。它既揭示了监察者行为背后那冷酷的“协议”逻辑,也为联盟指明了一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潜在路径。
但无论如何,自身拥有一个稳固的、能规避“收割”的根据地,是执行任何后续计划的前提。联盟的重心,再次全力倾注到“安全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上。
概念网络内,推演与模拟的强度达到了空前水平。
叶玄与“逻辑体”的协作进入深水区。那道从灰色种子内部提取出的、蕴含基础判定逻辑的淡金色细丝,成为了关键的研究样本。叶玄以其精微无比的混沌意境,如同最耐心的匠人,不断尝试用自身的混沌原初之气去“浸润”、“模拟”这丝逻辑结构,理解其如何界定“活性”、“关联性”与“风险”。
而“逻辑体”则负责将叶玄感知到的微妙变化转化为冰冷的数据模型,进行海量的模拟运算,不断调整“安全区”构想的参数。
战碑之灵、守墓人、织梦者则继续从宏观层面分析“收割”数据,为模型提供现实参照。月琉璃与太初世界则作为稳定的能量与意志后盾,维持着整个研究过程的平稳运行。
叶凡也并未闲着。他一边继续巩固自身初步领悟的“混沌重构”之境,那暗金核心愈发凝实;一边也将自己在“终末之蛹”处承受终焉真意、以及两次潜入秩序网络的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为“安全区”如何更好地“伪装”和“内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视角。
时间在专注的探索中飞逝。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推演和细微的调整后,一个可行的“安全区”构建框架,逐渐在概念网络中清晰起来。
“理论模型初步稳定。”“逻辑体”的投影光核散发出稳定的光芒,“核心要点如下:”
“一、能量内循环:领域内部需构建高度自洽、近乎封闭的能量与信息循环体系,最大程度减少与外界秩序网络的能量逸散和信息交互,降低‘关联性’判定。”
“二、法则低活性:领域内部的基础法则应维持在一种‘惰性’状态,模拟宇宙中常见的、无意识的自然奇点特性,避免表现出明确的‘意识驱动’或‘成长性’特征。”
“三、存在感淡化:需结合织梦者的‘织幻’与守墓人的‘灵匿’,将领域的存在‘痕迹’降至最低,使其在秩序网络的宏观扫描中,如同背景噪音中的一粒微尘。”
“四、混沌基底层:整个领域必须以高度凝练、且经过‘内敛’处理的混沌道韵为基,确保其本质的‘包容性’与‘可变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协议深度扫描。”
框架有了,但由谁来承载和构建这个“安全区”?联盟成员各自的世界或领域,其存在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活性”与“关联性”,难以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