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套!这可是笔大生意!林卫东又惊又喜,连忙答应:“能做!肯定能做!谢谢赵工照顾!”
赵明川笑了笑,没再多说,转身走了。
林卫东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这位赵工程师,似乎总是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而且方式恰到好处,既帮了忙,又不让他觉得欠下太大的人情。这究竟是纯粹的善良,还是别有深意?
接下来的几天,果然平静了许多。王猛和他那帮喽啰没有再出现,据说派出所确实加强了对火车站和码头区域的巡逻。林卫东的煎饼铺生意越发红火,赵明川介绍的一百套煎饼订单也让他小赚了一笔,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
利用这段相对安稳的时间,林卫东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厂里的工人,特别是那些年纪大、快要退休的老工人。他借着卖煎饼的机会,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厂里的往事,讲滨河市的历史。他小心翼翼地,将话题引向市郊那个废弃的“红星重型机械厂”。
大多数老工人对红星厂的印象都停留在“以前挺厉害,后来不行了,黄了”的层面。但有一位姓刘的退休老钳工,在喝了林卫东特意孝敬的二两散装白酒后,话匣子打开了,说出了一些不寻常的信息。
“红星厂啊……唉,可惜了。”刘师傅眯着眼,回忆道,“八几年那会儿,可是风光过一阵子。听说接过一批特别精密的活儿,保密级别挺高,厂子里还来了不少戴眼镜的专家,连我们这些老工人都不能靠近特定的车间。后来不知道咋回事,那批活儿突然就停了,设备也拉走了不少,厂子就开始走下坡路喽。”
特别的精密活儿?保密级别高?外来专家?林卫东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时间点和描述,与“红箭”项目高度吻合!
他强压激动,故作好奇地问:“刘叔,那后来那些专家呢?还有厂里的技术资料,都哪去了?”
刘师傅摇摇头:“专家们没多久就撤了,神神秘秘的。技术资料?嗨,那种保密的东西,估计不是销毁了就是被上头收走了吧。厂子黄了以后,废铜烂铁卖了不少,剩下的都荒在那儿了,现在怕是野狗都不愿去喽。”
虽然信息依旧模糊,但“红星厂”与机密项目有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就在林卫东以为可以沿着红星厂的线索慢慢调查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打破了他的计划。
这天傍晚,他正准备收摊,一辆黑色的老式上海牌轿车,无声地停在了他的煎饼铺前。这种轿车在当时的滨河市,绝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深色中山装、气质沉稳、约莫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走了下来。男人目光锐利,扫了一眼简陋的煎饼铺,最后落在林卫东身上。
“你是林东?”男人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卫东心中警铃大作,这种气质的人,绝非普通干部或商人。他谨慎地点点头:“我是。您哪位?”
男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了看四周,低声道:“这里说话不方便。跟我上车,有人想见你。”
林卫东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来历不明的人,陌生的车,太过危险。但他注意到,男人中山装的领口处,别着一枚看似普通的金属领扣,但领扣的造型,隐约是一个抽象的**鸽子形状**!
信鸽?!是“信鸽”的人?!
林卫东的心脏狂跳起来。他迅速权衡利弊。“信鸽”知道他在这里,并且以这种方式突然接触,一定有极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他不再犹豫,点了点头:“好,我收拾一下。”
他快速锁好铺门,跟着男人上了车。轿车内部很宽敞,司机一言不发,平稳地启动车子,驶离了家属院。
男人坐在副驾驶,通过后视镜看了林卫东一眼,淡淡道:“别紧张。我叫郑怀山,是赵明川的舅舅。”
赵明川的舅舅?林卫东又是一愣。赵工从未提过他有这样一位舅舅。
郑怀山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继续说道:“明川那孩子,心善,帮你,是出于好意。但他不知道你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我的身份。这次找你,是我的意思。”
车子没有开往市区,而是驶向了市郊,最终在一处僻静的、挂着“市地方志办公室”牌子的老旧院落前停下。
郑怀山带着林卫东走进院子,来到一间堆满书籍和档案架的办公室。他关好门,示意林卫东坐下,神情变得异常严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卫东同志。”他直接叫出了林卫东的本名!
林卫东浑身一紧,下意识地摸向了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