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攻心战”随即拉开序幕。
秦易从军中遴选了数百名嗓门洪亮、机敏善言的士兵,组成专门的“喊话队”。
他们被安排在阵前安全距离,手持简陋的铁皮喇叭,日夜轮番,向着野狐岭上的瓦剌大营喊话。
喊话的内容,并非简单的辱骂或劝降,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直指人心。
“瓦剌的勇士们!看看你们身边的空营!匈奴人为什么跑了?是因为哈撒王子的无能,让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你们的粮食还够吃几天?哈撒王子还能从他的王帐里变出牛羊和麦子吗?”
“想想远在草原的父母!他们还在毡房外日夜祈祷,盼着你们活着回去!”
“看看你们身边倒下的同伴!他们的血,是为谁而流?是为了哈撒一个人的野心吗?”
“大夏皇帝陛下仁德宽厚,秦大将军有令:只诛首恶,胁从不问!放下兵器,走出营寨者,免死!愿归乡者,发给路费!”
“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投降,才有生路,才能回家!”
这些喊话,用瓦剌语和简单的汉语交替进行。
声音穿透空旷的原野,清晰地传入了瓦剌大营。
它们像一把把无形的锤子,反复敲击着瓦剌士兵早已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
那座沉默的京观,则像是一个血腥的注脚,印证着喊话的内容。
野狐岭上,瓦剌大营内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士兵们窃窃私语,眼神闪烁,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现状的不满。
领到的食物越来越少,碗里的肉汤几乎能照见人影。
每当夏军喊话声响起,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动作,侧耳倾听,眼神中流露出挣扎和渴望。
夜间,开始出现零星的逃兵,他们冒着被军法处置的风险,偷偷溜下山,向着夏军大营的方向奔去。
尽管很快被瓦剌巡逻队发现并残酷镇压,处死了几名带头者,将头颅悬挂在营门示众。
但这股逃亡的暗流却并未止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