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深耕之路,自始至终都算不上平坦。

黑水部主力虽已覆灭,但其残余势力却如惊弓之鸟般逃入连绵的深山老林。

与几个素来冥顽不灵的小部落勾结一处。

仗着熟悉地形的优势,时不时窜出来袭扰官军粮道,烧杀劫掠。

虽成不了大气候,却也如附骨之蛆般令人心烦。

而芒砀部的残众,则在新推举的头人带领下,退守至更为险峻的“瘴气谷”。

那地方谷深林密,常年弥漫着能蚀人筋骨的毒瘴,易守难攻。

他们便依仗这天然屏障负隅顽抗,摆出一副要与官军耗到底的架势。

秦易却并未急于挥师强攻。

他仔细研究了南疆的地形与部族习性后,采纳了韩铮提出的“釜底抽薪”之策。

一方面,他调派精锐兵力,如铁桶般封锁了瘴气谷周边所有能进出的山口要道,断绝了谷内的盐铁补给与粮食来源。

要知道,这些部落虽能靠山吃山,却离不开中原的盐铁,时间一长,必然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他借着沙摩柯在白溪部的威望,又拿出实打实的诚意。

帮助部落开垦梯田、改良稻种,还派军医为族人诊治多年未愈的瘴气病。

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成功说服了原本一直观望的中型部落“青木部”和“赤石部”归附。

这两步棋一走,芒砀残部顿时陷入了彻底的孤立无援。

瘴气谷内本就缺粮少药,再被断了外援。

不过半月,谷中便开始出现饿殍,原本就因瘴气肆虐而虚弱的族人更是病饿交加,人心惶惶。

不到一个月,谷内终于爆发了内讧。

几个耐不住饥饿的头领联手除掉了那个死硬的新头人,割下他的头颅。

带着剩下的老弱妇孺,举着白旗走出瘴气谷,向秦易跪地请降。

至此,南疆境内规模性的抵抗才算基本肃清。

秦易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而是立刻着手推行更深层次的治理改革。

在承认沙摩柯等归附部落首领世袭地位和一定内部自治权的同时。

由朝廷派遣流官进驻各部落属地,负责税收征管、司法裁决与文教推广。

并在各部落聚居地开设汉学学堂,鼓励部族子弟入学。

同时颁布法令鼓励汉蛮通婚,试图从根上消融民族隔阂。

这些政策无疑触及了部族旧有势力的根本利益,推行之初自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