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本身质量不错:故事完整,镜头统一,完成度超出预期。

但观感却像流水线产品,缺乏经典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后来,张利也做了反思。

他对孙祺的期望可能有些过高了。

能真正打动人的电影,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比如《活着》、《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些经典。

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轻易拍出来呢?

想通之后,张利终于写出了一篇较为客观的影评。

其实也不能全怪张利。

华语电影界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出色的年轻导演了。

《无名之辈》好不容易推出一个孙祺,难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再创辉煌,却忽略了现实的限制。

或许这就是常说的“爱之深,责之切”。

德胜门内大街,原来的工作室小院如今挂上了“星空图像”的招牌。

孙祺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篇影评。

不得不说,国内影评人中还是有明白人的。

张利的评论态度中立,客观分析了电影的优缺点。

优点暂且不提,单说缺点。

也许别人看不出,但孙祺读懂了其中的意思。

这其实在委婉地指出他没有突破自己,创作上不够精细。

这一点他承认。

但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只能采用好莱坞式的商业片模式。

否则,俞姐姐的困境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她亏钱吗?

现在只能等票房结果了。

“凡哥,首日票房数据出来了没?”

杨帆和孙祺正在一起查看电影的口碑反馈。

这是星空图像成立后推出的首部影片,虽然杨帆经常抱怨孙祺当甩手掌柜,但其实他比孙祺更在意公司的事情。

“还没出来。

虽然中影说今年要升级全国院线系统,争取实现票房实时统计,但全国院线这么多,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至少得等半年才能实现。”

“我们的首日票房最快明天才能出来,再看看其他评论,口碑怎么样?”

杨帆又点了一支烟,语气显得有些焦急。

两人继续浏览评论,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与张利中立客观的评论不同,一些影评人的文章明显带有吸引眼球的倾向。

这些评论大多以批评为主,指责影片题材俗套、缺乏新意、脱离现实,过于童话化,与真实生活脱节等等。

还有人指出,电影中女主角选择和男主角结婚,只是为了假扮夫妻来换取升职机会和事业保障。

这种动机被批评为极度自私,更恶劣的是,女主角甚至以男主角的工作相要挟,这种行为被指责为对对方极不尊重,而影片中的“爱情”也被认为是导演刻意营造的虚假情感。

“**,这些人怎么这么说话,在这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杨帆看着这些评论,气得不行,夹着烟的手指狠狠戳向电脑屏幕,仿佛要把那些影评人戳出来,烟灰也掉了好几段。

孙祺皱着眉头,抽出一张纸巾,把桌上的烟灰捻起来扔进烟灰缸。

他现在也有点困惑。

这些评论关注的点和他之前预想的完全不同,根本不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倒像是为了差评而差评。

“这些评论看起来,像是有人在故意带节奏?”

“带节奏?”

杨帆有些疑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嗯,就是人为引导舆论,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听了孙祺的解释,杨帆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你这么一说,还真像这么回事——是有人在针对我们。”

孙祺也开始思考,他想不通是谁干的。

“我们的档期没和其他人冲突,同期上映的也没什么有实力的片子,按理说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