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弄瓦之喜 稚子背书惊四座

“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表哥!”陈彦早就被母亲教导过,见到客人进来,立刻迈着小短腿上前,像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地作揖行礼,奶声奶气却口齿清晰地挨个问好,模样乖巧可爱至极。

“哎呦!这就是彦儿吧?快让外公瞧瞧!”张老汉一见这玉雪可爱、礼数周全的小外孙,顿时喜得眉开眼笑,弯下腰仔细打量着,“像!真像桂娘小时候!好孩子,真懂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外婆也心肝肉儿地搂着他,从随身带的篮子里拿出包镇上的芝麻糖塞到他手里。舅舅张守业和舅妈也笑着夸赞不已。

大舅妈和外婆随即被请进里屋去看望张桂娘和小婴儿。外间堂屋里,陈满仓、陈延峰陪着张老汉和张守业喝茶说话。话题自然围绕着新生的孩子、家里的光景、镇上的见闻以及地里的收成展开。陈满仓话语间透着满足和底气,陈延峰则略显拘谨,但也能得体应对。张老汉看着亲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女儿又添丁进口,脸上也满是欣慰的笑容。

大人们寒暄,陈彦便主动拉起表哥张宏文的手:“表哥,我带你去村里玩吧?”

张宏文今年十岁,已经在镇上的蒙学馆读了一年书,穿着青布学子衫,带着几分小书生的文气,见小表弟邀请,便欣然同意。

两个半大孩子出了院门,陈彦便充当起小向导,带着表哥在村里闲逛。他指着河滩地说自己每天在那里放牛,指着西山坳说三叔在那里弄陷阱抓野兽,虽然言语稚嫩,却也将自己的生活描述得生动有趣。

张宏文听得津津有味,这些乡野趣事对他这个镇上的孩子来说很是新奇。礼尚往来,他也兴致勃勃地跟陈彦说起自己在蒙学馆的见闻:“我们学堂的先生可严厉了,背不出书要打手心……我们现在在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后面还有好多呢,我都会背一大半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蒙学?”、“《三字经》?”这几个字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陈彦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恍然惊觉:自己已经五岁了!在这个时代,这个年纪,正是开蒙读书的年纪!

前世作为中文博士生的记忆瞬间苏醒。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在封建农耕社会,想要真正改变命运,保全家人,让家族持续兴旺,仅仅依靠种地、打猎积累财富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脆弱的。必须要有知识,要有人能够读书识字,乃至考取功名,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哪怕是最低层次的秀才功名),才能形成一道真正的护身符,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盘剥。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他立刻仰起小脸,露出一副极其好奇和崇拜的表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张宏文:“表哥你好厉害!都会念书了!那个《三字经》是什么呀?好听吗?你能教教我嘛?就教一点点!”

张宏文被小表弟这崇拜的眼神一看,虚荣心立刻得到了极大满足,再加上教人读书在他看来是件很有趣很“厉害”的事情,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好啊!这有什么难的!我教你!你听着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他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清晰地念了起来。

陈彦心中暗笑,《三字经》他倒着背都没问题,但表面上却装作全神贯注、努力记忆的样子,小脑袋一点一点的,跟着含糊地模仿:“人……之初……性本善……”

张宏文念一段,就停下来,像个小先生一样问:“记住了吗?”

陈彦便“努力”地重复一遍,偶尔“故意”背错一两个字,张宏文立刻认真地给他纠正。两人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刻苦”,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学习”了大概小半个时辰。陈彦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便将开篇一部分“磕磕绊绊”地“学会”了。

“表哥你真厉害!我好像会了一点点了!”陈彦拍着小手,一脸“兴奋”。

“嗯,彦表弟你很聪明嘛!学得真快!”张宏文也颇有成就感。

看看天色不早,陈彦便拉着表哥的手:“表哥,我们回去吧,外公他们该等急了。”

两人手拉手回到陈家堂屋。屋里,大人们相谈正欢,气氛融洽。外婆和大舅妈也从里屋出来了,正笑着和王氏、张桂娘(已被允许稍坐片刻)说着话,其乐融融。

陈彦松开表哥的手,蹬蹬蹬跑到堂屋中央,先是规规矩矩地站好,然后目光看向祖父陈满仓,用他那特有的、清亮又带着一丝稚气的嗓音,故意放大了一点声音说道:“爷爷!刚才表哥教我念书了!叫《三字经》,可好听了!彦儿学会了一点!”

这话顿时吸引了所有大人的目光。大家都笑呵呵地看着他,以为小家伙只是学了几个字,在炫耀讨夸奖。

陈满仓也笑着配合:“哦?是吗?咱家彦儿这么厉害?学了什么?念给爷爷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