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兴奋道:“父亲,蜀军撤退,灶数反增,此必是疑兵之计!儿愿引铁骑追击!”
郭淮却持重得多:“诸葛亮善能用谋,昔日空城计便出人意料。今增灶,或是效法东汉虞诩旧事,示强于我。万一沿途真有埋伏......”
司马懿踱步良久,终于拍案:“此必是诸葛亮诱敌之计!彼见我军多日不出,故假意退兵,增兵增灶,欲诱我深入。传令各军,严守营寨,不得追击!”
就这样,魏军眼睁睁看着蜀军安然退入秦岭。
七日后,几个从褒斜道来的商旅被魏军巡哨抓获。
“蜀军撤退时秩序井然,但未见援军。”为首的商人战战兢兢地说,“倒是沿途丢弃了些老旧灶具,像是故意留下的......”
司马懿闻报,独自登上营中高台,眺望南方连绵的群山。
“父亲?”司马昭小心翼翼地上前。
“好一个诸葛亮...”司马懿长叹一声,“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也。”
这声叹息里,有佩服,有懊恼,更有深深的忌惮。
与此同时,诸葛亮已安全退回汉中。虽然未竟全功,但主力得以保全。
成都的犒赏使者很快到来,后主刘禅特意送来珍贵药材,嘱咐相父好生休养。
而在洛阳,曹睿对司马懿“逼退”诸葛亮的战果表示嘉奖,但赏赐的诏书里,字句间透着难以言说的微妙。
渭水两岸重归平静,只留下废弃的营垒见证着这场智谋的较量。
司马懿站在即将拔营的魏军营中,望着手中刚刚收到的朝廷诏书,又望向南方。他知道,这场较量远未结束。那位卧龙虽然暂时退去,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便又将卷土重来。
“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他轻声念着,不知道是在说诸葛亮,还是在告诫自己。
权力的天平,正在这无声的对峙中,悄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