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但也不全对。”孙权微微颔首,“曹叡小儿坐镇洛阳,其势虽大,然西有诸葛亮屡出祁山,牵制其精锐;北有鲜卑轲比能不时寇边,使其难以全力南顾。此乃天赐之机。刘备已死,阿斗暗弱,蜀汉全赖诸葛亮一人支撑。我此时称尊,诸葛亮纵有不满,为抗曹魏大局,亦只能隐忍。张公(张昭)劝进,言此乃‘鼎足之势成矣’,确是真知灼见。”
他顿了顿,看向侍立一旁的诸葛恪。“元逊。”
“臣在。”诸葛恪趋步上前,他年岁虽轻,但身姿挺拔,眼神灵动。
“朕命你为太子左辅,与张休共辅东宫。太子年轻,你要以才智辅之,更要以忠义导之。”孙权的语气意味深长。他欣赏诸葛恪的机敏,多年前那“诸葛子瑜之驴”的急智,以及宴席上逼得张昭无言以对的口才,都让他印象深刻。但他也深知,此子锋芒过露,需得敲打,亦需用之。
“臣谨遵陛下教诲,必竭股肱之力,效忠太子,以报天恩!”诸葛恪深深一揖,回答得滴水不漏。
孙权又看向一直沉默的顾雍和即将返回武昌军镇的陆逊。“顾公,内政之事,朕托付于你。伯言(陆逊字),武昌乃我西面门户,北拒曹魏,西联…抑或西防蜀汉,皆系于你身。”
顾雍肃然领命。陆逊则只是平静地拱手:“陛下放心,逊在,武昌在。”
人事安排已定,如同布下一盘棋局的先手。接下来,是如何落下这开篇的第一子。
数日后,孙权率核心臣僚,乘龙舟顺流东下,返回更加富庶、地处淮南前线的都城建业。江风浩荡,吹动龙舟之上的旌旗。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熟悉的景色,孙权心中已有了决断。
在建业新修缮的宫殿内,第一次正式大朝会举行。不同于武昌登基时的仪式感,此处的气氛更为务实,甚至带着一丝硝烟味。
“陛下!”骠骑将军孙韶出列,声若洪钟,“今我大吴既立,正宜彰显天威!臣愿领精兵十万,北出濡须,直指寿春,以窥中原!让曹叡小儿知晓我江东锐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