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适配科:考生需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域(中原、草原、西方、南方、东方),考核该地域的习俗、地理、特产、常见治理难题(如中原治水、草原畜牧、南方防疫),由该地域的考官与百姓代表共同阅卷,确保人才适配地方。
科举考试在五域各设考点,考场全程公开,允许百姓代表与监察署官员监督,防止舞弊。同时打破出身限制:“凡五域子民,无论贵族、寒门、商户、牧民,年满十六岁均可报考,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为鼓励偏远地区人才报考,乔郓还推出“助考政策”:中枢为寒门考生提供路费、食宿补贴;在草原、西域等偏远考点,配备双语考官(本域语言与中原通用语),避免语言障碍;允许考生用本域文字答题(后续由科举院翻译归档)。
小豆子和阿古拉的羊毛账本,成了“科举科普手册”。阿古拉跟着科举院官员,画下了五域考点的分布地图,标注出各考点的助考设施:“草原考点有蒙古包宿舍,还提供奶茶和羊肉!”小豆子则采访了几位报考的寒门秀才与牧民子弟,将他们的心愿记录下来:“俺想考中后,回家乡治理洛水,让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两人拿着手册,在乡野、商埠向百姓宣传科举制度,鼓励有识之士报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设立“五域人才培养署”,解决新旧适配难题
乔郓深知,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还需培养才能适配治理,因此设立培养署,推行“导师制+轮岗制”:
- 导师制:选拔五域经验丰富的旧官员、乡贤、能臣担任导师,每位新科进士搭配一位导师,导师需教授地方治理经验、习俗禁忌,新进士需跟随导师实习半年,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任职;
- 轮岗制:新科进士先在中枢各部门轮岗三个月,熟悉共治体制与跨域协调流程,再派往基层任职,避免“只懂地方、不懂中枢”或“只懂中枢、不懂地方”的问题;
- 专项培养:针对基层急需的人才(如治水、防疫、税收),开设“专项特训班”,由李善、苏婉、沙里温等能臣亲自授课,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西域沙州的新科进士阿里木,原本是懂中原文化的西域商户子弟,他的导师是西域旧官员马腾。马腾带着他走遍沙州城的商埠、村落,教他“西域贸易的折税技巧”“与漠北部落的沟通礼仪”;三个月后,阿里木到中枢户部轮岗,又学会了跨域税收统筹。当他回到沙州担任税官时,既懂西域习俗,又懂中枢政策,很快化解了商户与官府的矛盾,商埠恢复繁荣。
三、建立“人才考核晋升制”,激励官员实干,淘汰无能之辈
为避免“考上即躺平”“官员终身制”,乔郓推出“动态考核晋升制”:
- 考核主体:基层官员的考核由“三方评分”构成——中枢考核(占30%,考核政策执行情况)、地方议事会评分(占30%,考核治理成效)、百姓满意度评分(占40%,通过走访、问卷收集百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