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舵轮被一个更符合人机工效的水平舵柄取代。舵柄连接着精密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本身操作就比舵轮省力。在舵柄基座处,有一个磁力感应盘,林凡可将手置于其上,更精细地传递磁力指令。旁边设有几个旋钮,用于预设和调整磁力辅助的灵敏度和模式。
这套系统,使得“启明号”的操控性达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水平,如同给船装上了动力转向和车道保持系统。
解决了“怎么走”的问题,接下来是“往哪走”。林凡在驾驶台右侧,打造了一个集成的导航中心。
核心仪器:
精密罗盘(方向基准): 那盏从沉船获得的、带有夜光指针的紫铜罗盘被精心安装在平衡环 中,确保在任何风浪下都能保持水平。罗盘下方,林凡用极细的金属丝绕制了一个磁力补偿线圈,可通入微弱电流产生补偿磁场,用以抵消船体钢铁骨架对罗盘的磁干扰,确保指向精准。
自制六分仪(定位关键): 利用找到的水晶石磨制镜片,配合精雕的刻度盘和指针,林凡制作了一具虽然简陋但精度足够的天体观测仪器。他用它反复测量恒星高度角,与记忆中的星图核对,验证其可靠性。
航海钟与沙漏(时间与航速): 一个利用齿轮和重锤驱动的简易机械航海钟,用于计算经度(需要精确时间)。配合日志沙漏和手抛式计程仪(带绳结的浮木),可估算航速和航程。
海图作业台:
驾驶台一侧设有一个防水翻盖,打开后是平整的桌面。上面固定着那张珍贵的古老星图以及林凡根据观测自行补充绘制的区域海图。桌上有平行尺、量角器、铅笔等绘图工具。海图被透明防水油脂处理过的薄兽皮覆盖,可用特制笔标记、擦写。
磁力感知辅助导航(独有优势):
林凡发现,他的磁力感知不仅能“看”到地磁场的方向,在靠近较大岛屿或特殊地质结构(如磁铁矿脉)时,还能感知到局部地磁异常。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接近报警或地形识别手段。他计划在航行中绘制一份地磁异常图,作为视觉导航的补充。
所有部件安装完毕,林凡进行了紧张的系统联调。
舵系校准: 他在平静的海湾中,反复测试磁力舵的三种模式。调整磁力灵敏度,直到船能在设定航向上自动保持稳定,轻微侧风引起的偏航能被迅速、平滑地修正;测试助力转向,感受省力效果;模拟紧急规避,体验那惊人的响应速度。整个过程,人、舵、磁力场三者逐渐达到默契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