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界虫被歼灭的次日清晨,高原冻土上的黑色蚀界痕迹仍未完全消散,本源锚定场的银紫光芒正缓慢渗透冻土,将残留的蚀界能量逐一净化。陆奇站在本源防御墙的缺口旁,挖宝铲释放的本源能量如流水般注入破损处,合金建材与本源能量融合,裂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不远处,异域幸存者与本土幸存者正共同清理战场——凯伦带领异域战斗人员拆解蚀界虫的外壳,试图提取可用的异域材料;本土幸存者则将受损的次元狙击炮塔搬运到溶洞附近,等待后续修复。
这种跨世界的协作,在三天前还难以想象。陆奇看着眼前的景象,指尖的挖宝铲微微泛光,探测模块显示,安全区内的能量波动趋于稳定,蚀界虫的残余信号已彻底消失,但异域本源能量与本土能量的交融,正让安全区的生态发生细微变化——冻土中冒出的新芽更快了,泉水池的水质更清澈了,甚至连溶洞内的生态培育舱,蔬菜生长速度都提升了15%。
“陆奇先生,”凯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块泛着暗褐色光泽的蚀界虫外壳碎片,“我们的仪器检测到,蚀界虫外壳能吸收并储存少量本源能量,或许能用来强化防御工事,您看是否有价值?”
陆奇接过碎片,挖宝铲的探测功能瞬间启动:“材质坚硬,可抵御物理与能量攻击,能兼容本源能量,但储存上限低,适合用于外围防御。”他将碎片还给凯伦,“可以批量提取,用于加固隔离区的屏障与外围营地的防御,不过所有提取过程必须在监控结界内进行,禁止带入溶洞核心区。”
这是陆奇的底线——允许异域幸存者利用资源,但必须确保核心安全不被触碰。凯伦显然明白这一点,立刻点头:“我们会严格遵守,所有提取数据都会同步给您的监测系统。”
接下来的两周,安全区进入“战后重建与规则完善”阶段,陆奇以“核心安全优先、互利协作辅助”为原则,推动着两个世界幸存者的共存,每一项决策都围绕“务实、可控”展开。
首先是防御体系修复与升级。陆奇将受损的五门次元狙击炮塔拆解,用异域幸存者提供的合金材料(从蚀界虫外壳提取)与本土黑晶矿石混合,重新锻造炮塔的核心部件,同时注入本源能量,使炮塔的攻击威力提升20%,且能兼容异域能量武器的弹药;本源防御墙的缺口修复后,陆奇在墙体内部嵌入三层蚀界虫外壳碎片,形成“本源-异域复合防御层”,抵御蚀界能量与物理冲击的能力大幅增强;九宫次元锚阵的能量输出也进行了调整,新增“蚀界能量预警”功能,一旦检测到类似波动,能在0.1秒内触发全安全区警报。
其次是资源分配与协作规则明确。陆奇将安全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核心区(溶洞及周围五十公里,仅限陆奇进入,储存核心晶核与关键设备)、缓冲区(核心区外围五十公里,用于放置生态培育舱、物资储备库与防御工事,允许本土幸存者中的技术人员进入维护)、外围区(缓冲区外一百公里,包含本土幸存者营地与异域隔离区,两地相距三十公里,中间设置无人监测带)。
资源分配上,陆奇提供本源能量(外围区限量供应)、基础食物与水;异域幸存者提供科技支持(蚀界监测、设备维修、新材料研发)与战斗协助;本土幸存者则负责农业种植、物资运输与营地维护。三方形成“能量-科技-劳动力”的互补链条,且所有协作都通过中间监测带的中转站进行,避免直接接触核心资源。
最关键的是“异域技术管控”。陆奇要求异域幸存者将蚀界监测仪、能量武器的核心技术参数共享(去除武器制造细节,保留基础原理),由本土技术人员学习操作,确保即使未来异域幸存者离开,本土也能独立应对蚀界威胁;同时,禁止异域幸存者在安全区内研发新的能量武器,所有科技研发必须提前报备,经陆奇确认无威胁后才能进行。
这些规则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也出现过摩擦。比如异域科研人员曾试图采集溶洞附近的本源能量样本,被监控结界拦截;本土幸存者因资源分配不均与异域幸存者发生争执。陆奇的处理方式直接而务实:拦截科研人员后,扣除异域隔离区三天的本源能量供应,以示警告;调解资源纠纷时,按“贡献度”重新分配,战斗人员与技术人员多获10%物资,避免平均主义导致的懈怠。
两周后,安全区的新平衡逐渐稳固。异域隔离区的屏障用上了蚀界虫外壳材料,防御能力提升;本土幸存者的营地旁,异域幸存者帮忙搭建了简易的本源能量灌溉系统,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溶洞附近的维修厂内,本土技术人员已能独立操作蚀界监测仪,甚至能修复简单的次元狙击炮塔故障。
陆奇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平静,但他从未放松警惕。每天清晨,他会驾驶越野车在安全区巡逻,检查防御工事与监测结界;中午在溶洞内维护终末次元能量闭环,确保能量无损耗流转;傍晚则坐在了望台上,通过挖宝铲查看各区域的监测数据,分析是否存在潜在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