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的最后一天,天气放晴。昨夜的新雪覆盖了街道和屋顶,阳光一照,整个世界晶莹剔透,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埃罗亲自开车来接他们,前往郊区一个由旧工厂改造的艺术区。今天要拜访的,是一位名叫莉亚的女性独立设计师的工作室。据埃罗介绍,莉亚的风格非常独特,擅长将芬兰传统编织技艺与极其前卫的造型概念结合,作品充满力量感和叙事性,在业内评价两极,但无疑极具启发性。
车子停在了一栋布满爬藤植物(此刻被积雪覆盖,只剩下枯藤)的红砖建筑前。工作室的门牌很小,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内部空间开阔,保留了工厂的粗犷结构,高耸的屋顶,裸露的管道,但整体色调是温暖的中性色,大量运用了木材和织物,冲淡了工业感的冰冷。
空气中弥漫着羊毛、染料和咖啡混合的奇特味道。四处可见正在进行中的作品——巨大的织机上半成品如同绚丽的瀑布垂落,墙上挂满了设计草图和各种材质的样本,工作台上散落着工具和线轴。这里不像一个工作室,更像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巢穴。
莉亚是个看起来瘦削却精力充沛的中年女人,穿着自己设计的、结构感很强的编织长裙,头发随意挽起,眼神锐利而直接。她和埃罗拥抱问候后,目光便落在了池骋和吴所畏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打量。
“埃罗说,你们是对设计和材料很有想法的中国商人?”莉亚的英语带着芬兰口音,语速很快,“我这里的作品,可能不太符合大众市场的口味。”
她的话带着一种艺术家的傲气和试探。池骋面色不变,只是微微颔首:“我们寻求的是独特的、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标准化的产品,并非此行的目的。”
吴所畏则已经被工作室里的作品吸引了。他走到一幅巨大的挂毯前,那挂毯用了极其浓烈甚至可以说冲突的色彩,编织出的图案抽象而充满张力,仔细看,能分辨出是一些扭曲的人形和自然元素的交织,给人一种压抑又蓬勃的感觉。
“这个……”吴所畏忍不住开口,试图找到合适的词语,“很……有力量。它在讲述什么?”
莉亚有些意外地看了吴所畏一眼,似乎没料到这个看起来年轻俊朗的东方男人会直接问到作品的内核。她走到挂毯前,手指轻轻拂过粗糙的织物表面:“它叫‘冬眠与惊醒’。讲述的是生命在极寒的压抑下,内部积蓄的力量,以及等待破冰那一刻的躁动。”她指了指那些暗沉的颜色和扭曲的线条,“这是冬眠,”又指向几处突然跳脱出来的亮色和更激烈的纹理,“这是惊醒。”
吴所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未必完全理解了莉亚的表达,但他能感受到那种情绪。这和他在圣诞集市感受到的温暖童话截然不同,是另一种属于这片土地的、更原始更深沉的东西。
“很有意思。”池骋也走了过来,他的目光更侧重于结构和材质,“这种厚重织物与金属线的混合使用,是为了强化冲突感?”
莉亚挑眉,对池骋能一眼看出材质的关键点表示认可:“没错。传统的羊毛温暖而柔软,代表孕育和包裹;冰冷的金属线则象征着外部的压力和束缚。它们交织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生命状态。”
接下来的交流,更像是一场小型的设计理念研讨会。莉亚是个非常健谈且有强烈表达欲的人,她展示了自己的其他作品,每一件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关于自然、社会或人性的思考。她并不在乎这些作品是否“好卖”,她更在意它们是否足够“诚实”。
池骋大多时候在倾听,偶尔提问,问题都精准地切中核心,关于工艺实现的难度,关于材料特性的边界,关于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产品的功能性。他的冷静理性与莉亚的热情奔放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吴所畏则沉浸在这种浓厚的创作氛围里。他听着莉亚的阐述,看着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感觉自己之前的某些设计思路还是太“规矩”了。他被那种不顾一切、只为表达内心感受的创作态度所触动。
“有时候,设计不需要那么多‘意义’,”莉亚看着吴所畏说,眼神锐利,“感觉更重要。你第一眼看到它,它让你感觉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就像北欧的森林和湖泊,它们就在那里,不说话,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这句话像一道光,猝不及防地照进了吴所畏的脑海。他想起自己最初沉迷于设计时,不也是被那种纯粹的、创造美的冲动所驱动吗?后来接触商业,考虑市场,考虑用户,考虑成本,反而有时候会把最初的那种“感觉”遗忘掉。
他下意识地看向池骋。池骋也正看着他,眼神深邃,仿佛看穿了他此刻内心的波动。池骋几不可查地点了点头,像是在肯定他的某种想法。
交流接近尾声,莉亚拿出一些她设计的、相对更“接地气”的织物样品,比如用特殊染色工艺做出的、拥有如同极光般变幻色彩的羊绒围巾,或者将传统纹样进行解构重组的杯垫和抱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算是我的‘妥协’。”莉亚笑了笑,带着点自嘲,“毕竟艺术家也要吃饭。但它们依然拥有我的‘灵魂’。”
池骋仔细查看了那些样品的质地和工艺,和吴所畏低声交换了几句意见。最终,他们选定了几款围巾和抱枕的样品,准备带回去深入研究合作的可能性。莉亚对于他们能欣赏这些“妥协”之作似乎也有些意外,态度比刚开始缓和了许多。
离开工作室,坐进车里,吴所畏还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