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思想高地,巅峰论道

铁柱对“收藏家”沙龙邀请的拒绝,如同一封措辞优雅却立场鲜明的战书,在某个不为人知的高层圈子里悄然传开。没有预想中的暴怒或进一步的直接施压,“收藏家”那边陷入了沉默,仿佛从未发出过那份邀请。但这种沉默,反而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铁柱无暇过多揣测“收藏家”的反应,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即将召开的“科技时代的手工精神与文明对话”全球高峰论坛上。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匠人村跳出GTSE设置的技术纠缠、争夺话语权和定义权的关键一战。

论坛选址在修缮一新的匠人村国际会议中心,依山傍水,将现代建筑之美与自然山水之灵完美融合。会议当天,来自全球哲学、人类学、艺术、科技伦理等领域的泰斗人物齐聚一堂,GTSE组织的几位核心“专家”也应邀出席,会场内思想碰撞的火花仿佛肉眼可见。

论坛由铁柱做开场致辞。他没有穿西装,依旧是一身沉稳的中山装,站在汇聚了全球智慧目光的讲台上,气度从容。

“诸位先生,女士,”他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清晰地传入每位与会者耳中,“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并非为了争论某项技术的优劣,某个标准的细节。我们是为了探讨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机器智能日益强大,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人类那双曾经创造了无数文明瑰宝的手,那颗充满感性与直觉的心,价值何在?文明的多样性,又将走向何方?”

他没有回避争议,直接引用了GTSE组织对匠人村模式的种种质疑——“技术僭越”、“文化原真性丧失”、“伦理风险”,并将其作为论坛讨论的起点。

“有人担心,科技会吞噬手工,算法会取代灵感。”铁柱目光扫过台下GTSE专家们略显僵硬的脸,“但在匠人村,我们看到的,是科技为手工插上了更强大的翅膀,是算法激发了更深层的灵感。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怀着怎样的心。”

他邀请与会者移步展厅和工坊。在那里,杨师傅正在利用高精度扫描仪,将一件濒临失传的复杂榫卯结构进行数字化存档,他一边操作,一边向围观的学者们解释着每个细节蕴含的力学智慧和先祖匠心;张婶则演示着如何将“星璇”系统生成的全新纹样,与她脑海中传承了数代的云锦口诀相结合,织出既充满未来感又深植于传统美学的锦缎;李哲的团队则展示了“文明基因库”的初步成果,AI系统尝试理解不同文明对“天”、“地”、“人”关系的表述,并生成了风格迥异却又各自和谐的设计雏形……

这不是冰冷的科技展示,而是一场活生生的、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实践课。许多原本对匠人村抱有疑虑的学者,在亲眼看到老匠人与AI工程师并肩工作、古老技艺与前沿科技和谐共鸣的场景后,眼神中的质疑渐渐被惊叹和思考所取代。

随后的圆桌讨论变得异常激烈而富有建设性。一位非洲的人类学家激动地发言,指出GTSE所代表的某种“普世伦理”实则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忽视了不同文明基于自身历史和环境所形成的独特智慧与价值判断。一位印度的哲学家则探讨了“工具”与“技艺”在东方哲学中的不同内涵,强调匠人村的实践恰恰体现了“技近乎道”的古老理想。

GTSE的专家们试图引经据典进行反驳,但他们的论点在鲜活的文化实践和多元的文明视角面前,显得愈发苍白和单薄。他们赖以立足的“伦理高墙”开始出现裂痕。

论坛的高潮,出现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德国哲学家的总结发言中。这位以批判技术理性着称的老者,在仔细观摩和聆听了匠人村的实践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