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峰会上的惊艳亮相与“星光计划”的慷慨宣布,如同在平静的全球科技与人文交汇领域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各地扩散。匠人村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更成为一种现象、一个符号,代表着科技向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回到匠人村,铁柱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合作请求雪片般飞来,不再是简单的订单采购,更多的是寻求技术授权、共同研发、甚至是模式借鉴的深度合作邀约。国家级中心的地位愈发凸显,俨然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灯塔”机构。
“老板,这下咱们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二狗抱着一摞需要铁柱亲自过目的重要合作意向书,又是兴奋又是头疼,“欧洲的博物馆联盟想跟我们合作搞文物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非洲好几个国家发函邀请我们去帮他们建立手工艺创新中心,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发来了合作备忘录草案……这哪看得过来啊!”
铁柱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脸上却带着从容的笑意。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匠人村的理念和实践,正在被更广泛地认可和接纳,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铁柱沉稳地说,“但不能贪多嚼不烂。林雪,你牵头成立一个‘全球合作评估小组’,对这些合作请求进行筛选和分级。优先选择那些与我们的核心战略契合度高、能产生显着社会效益、并且对方具备一定执行能力的项目。我们要的不是数量,是质量和影响力。”
“明白。”林雪点头,“我会尽快拿出一个评估标准和初步名单。”
就在匠人村忙于应对蜂拥而至的国际合作时,一个来自国内的、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铁柱的注意。在西北一个深度贫困、但拥有独特羊毛编织技艺的县城——清河县,当地政府发来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求助信。信中提到,当地的羊毛编织手艺面临失传,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空有技艺却难以变现,县里尝试过一些帮扶措施,但效果甚微。他们听闻匠人村的事迹,希望能得到帮助,为这项古老的技艺找到一条生路。
“清河县……我知道那里。”杨师傅不知何时走了进来,他拿着那封求助信,布满老茧的手指微微颤抖,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我年轻时跟我师父去那边交流过,那里的‘盘金绣’和‘羊毛打结’是一绝,现在……唉……”
铁柱接过信,仔细阅读着。信纸粗糙,字迹却工整而用力,透露出写信人的期盼与无奈。这不像那些来自国际机构、格式工整的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来自土地最深处的呼唤。
“老板,这种小地方……投入产出比恐怕不高啊。”二狗从商业角度提出了现实问题,“咱们现在这么多大项目……”
铁柱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办公室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目光落在了那个偏远的、被标注出来的小县城上。他想起了匠人村起步时的艰难,想起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手艺的老匠人。
“有些事,不能只算经济账。”铁柱转过身,语气坚定,“匠人村的根,在乡土,在民间。帮助清河县,不仅仅是挽救一项手艺,更是守护我们文化的毛细血管,是为那些留守的希望点亮一盏灯。这,比签十个国际大单更有意义。”
他当即做出决定:“这个项目,我亲自抓。二狗,你跟我去一趟清河县,实地看看。林雪,协调资源,准备启动‘乡土匠心振兴计划’,把清河县作为第一个试点!”
几天后,铁柱和二狗,连同两名技术骨干,踏上了前往清河县的路途。道路崎岖,景色荒凉,与匠人村所在的江南水乡形成了鲜明对比。到达县城,更是感受到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滞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