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章 金属躯体

在剧烈的冲击与无情的撕扯中,AK-15体内那些勉强咬合、发出刺耳摩擦声的齿轮,其存在的意义从未追求过精密运转的流畅与无声。

它们是被设计来以一种近乎粗暴的强硬,甚至是不惜磨损自身的代价,确保在机体结构濒临崩解的边缘,仍能维系住那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性——不脱臼,不瘫痪,哪怕每一下转动都带着撕裂般的金属哀鸣。那声音并非故障的预兆,而是顽强抵抗毁灭的战歌。

同样,当主能源在一次次猛烈打击中轰然断裂,当核心动力源彻底失效,由备用副回路勉力提供的微弱功率,也并非为了维持往日强劲而高效的作战效能。

它的唯一、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电”,是为了让那些维系着生命信号的核心系统不至于陷入彻底的沉寂,让那微弱的意识火花得以在混沌中延续。

那犹如风中残烛般的能量供应,仅仅是为了争取哪怕一秒钟的存续,为了那份即便破碎也绝不熄灭的战斗意志。

哪怕她的机械躯体已然浑身是伤,装甲板块在爆炸中被撕裂,斑驳的弹痕与焦黑的痕迹触目惊心,裸露在外的线路如同破碎的血管般颤抖,只要她的机械手指还能凭借最后的力气紧紧握住那冰冷的枪械,只要她还能拖着残破不堪、步履维艰的步伐向前移动哪怕一寸,那便是她被赋予的唯一意义,也是她存在的全部价值。

她是一具被设计来对抗毁灭、拥抱残缺的意志载体,而非被庇护在温室里的脆弱生命。

这并非任何值得歌颂的英雄史诗,更非人类那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隐喻。

它仅仅是镌刻在AK-15那冰冷钢铁之躯中,最原始、最直白,也最为残酷的生存法则。

在这片吞噬一切,令人窒息的要命战场上,“活着作战”这一简单而又沉重的指令,其优先级和重要性,从来都凌驾于任何形式的“完美作战”之上。

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谈及胜利的渺茫希望;而死亡,则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意味着被彻底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AK-15,她就是这一法则最忠实,也最无情的执行者,以自身的存在,诠释着在绝境中求生的唯一真理。

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动作,都是对死亡的无声抗议。

思绪被牵引着,那些曾被轻描淡写地称为“多余”的设计细节,此刻正清晰地映照在冷硬的墙面之上,如同无声的证明。然而,但凡真正目睹过战场那毫无人性的残酷之人,都会深刻地明白,这些看似冗余的构造,从不是毫无意义的叠加与堆砌。

每一处微小的考量,都在为“极限生存”这四个字,铺设着通往绝境的唯一通路——它们是在敌方弹雨撕裂装甲、毁灭性冲击波震碎线路的混沌绝境里,为维持AK-15的最低作战能力,而预先埋下的,最为冷酷而精密的伏笔。

这是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工程哲学,是对死亡预设的抵抗。

就如同她那最为脆弱、也最为核心的运算模块外,那两层看似不起眼的蜂窝缓冲凝胶。

其外层,采用的是密度更轻的柔性材质。

一旦遭遇爆炸冲击波,它便会在千分之一秒的瞬间,以一种自毁式的姿态,碎裂成乳白色的絮状残渣。

这并非彻底的损毁,而是一种精密的牺牲,如同为内层筑起的第一道坚韧屏障,将最初那狂暴的冲击波,化解为相对分散的动能。

而紧贴着核心运算模块的内层凝胶,则采用了更高的密度与更强的韧性。

即便外层缓冲凝胶已然完全损毁,化为乌有,内层凝胶仍能凭借其卓越的弹性形变能力,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吸收那些残余的冲击动能。

它将那足以颠覆一切的震颤幅度,严格控制在核心芯片焊点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之内。

没有人,绝不会有人,敢于低估核心芯片脱焊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