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继位大典在奈良的神社举行。中大兄穿着大唐赐予的王袍,头戴十二旒冠冕,接过了“海东郡王”的金印。裴炎作为大唐代表,亲自为他戴上冠冕,用汉语高声宣告:“倭国新王中大兄,承天顺命,恪守藩属,大唐册封,永掌国政!”
礼毕后,中大兄依约下旨,册封大海人为“河内侯”,赐良田千亩,奴仆百人。大海人接到旨意时,正在九州的海边渔猎,身边的心腹劝他:“殿下,这是中大兄的缓兵之计,不如逃往新罗,再图后举!”
大海人望着远处博多湾方向的大唐楼船,忽然苦笑:“逃到哪里去?新罗是大唐的藩属,百济、高句丽也依附大唐,天下之大,已无我的容身之处。”他接过册封文书,“至少,这封地能让我的子孙安稳度日,就这样吧。”
裴炎在奈良盘桓了半月,亲自核查了三件事的落实情况:嫡长子继承制已写入《大宝律令》(倭国仿唐律制定的法典);大海人已迁往河内国,封地的田契清清楚楚;对马岛的驿馆正在修建,大唐的巡检兵已进驻。
临走前,中大兄在太学设宴饯行。席间,倭国学子用汉语背诵《诗经》,舞姬跳着唐式的《霓裳羽衣舞》,连酒器都是仿长安的错金铜樽。
“裴大人,”中大兄举起酒杯,“臣已下令,明年再派五十名留学生入唐,其中包括臣的长子。还请大人在陛下面前美言,让他们能进国子监最好的讲堂。”
裴炎笑着举杯:“殿下有这份心,陛下定然欣慰。大唐与倭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只要恪守盟约,共享太平,何愁不能互惠互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席间的倭国官员,缓缓道:“陛下还说了,倭国的唐化改革,不必全盘照搬。比如服饰,可保留倭国特色,但官制、律法、学制,需与大唐同源——因为这些不是‘唐制’,是‘治世之制’,谁用得好,谁就能强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番话让中大兄茅塞顿开,他起身离席,对着裴炎深深一揖:“臣……谢陛下与大人点拨。以前总想着‘像不像大唐’,如今才明白,该想‘能不能安民’。”
船队驶离博多湾时,裴炎站在甲板上,看着岸上送行的人群。中大兄带着百官跪在码头上,身后是新修的大唐驿馆牌坊,上面“海东通衢”四个字,是他亲笔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