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麻福举起酒杯,对众人道:“诸位叔伯放心,阿麻福此生,定要让更多琉球子弟走进长安,让天下人知道,琉球虽处海东,却也是大唐的文脉之地!”
消息传回琉球,首里城的百姓们更是欣喜若狂。阿麻和利特意在学宫门前搭起戏台,连唱三天大戏。百姓们提着花灯,举着“琉球举人”的木牌,在街上彻夜游行。有人把阿麻福当年在学宫用过的书桌供了起来,说“这是文曲星用过的宝器”;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学宫报名,哭着求夫子:“求求您,也教俺家娃考举人,去长安见陛下!”
李县令看着这盛况,对阿麻和利笑道:“阿麻兄你看,一个举人的分量,比十道圣旨还重。以前百姓总说‘咱是琉球人’,如今见了唐吏,都改口说‘咱是大唐琉球人’,这就是心的变化。”
阿麻和利望着学宫方向传来的读书声,点了点头。他想起儿子临行前说的话:“爹,等我中了举,就把长安的经书多带些回来,让学宫的弟弟妹妹们都能读。”如今,这话就要成真了。
三个月后,阿麻福带着朝廷的任命状,踏上了返回海东的船。临行前,王博士赠他一套《资治通鉴》,扉页上题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同窗们则凑钱给他买了支狼毫笔,说“望你在登州写尽海疆太平”。
船抵琉球时,码头上早已人山人海。阿麻福穿着崭新的官袍,捧着《资治通鉴》走下船,百姓们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长安的模样,问科举的趣事。阿麻和利看着儿子胸前的官印,忽然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往学宫走:“快,给夫子们磕个头,告诉他们,你的书没白读。”
学宫的讲堂里,早已坐满了学子。阿麻福站在当年王夫子讲课的位置,举起《资治通鉴》,对孩子们说:“这是长安的书,里面记着大唐如何从乱世走到盛世。你们要好好读书,不光要学汉字、背儒经,更要学大唐的规矩、大唐的气度。将来考去长安,告诉那里的人,咱们琉球的孩子,一样能成栋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孩子们齐声应和,声音清脆得像海浪拍岸。有个最小的孩子举手问:“福哥哥,长安的宫墙真的有那么高吗?考中举人,真的能见到陛下吗?”
阿麻福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真的。等你们学好了,我亲自带你们去长安,看宫墙,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