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方象征着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被妥善安置在一个紫檀木精制、内衬柔软丝绸的匣中。
由心腹亲卫层层护卫,寸步不离。
大军行进虽浩大,然军纪极其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沿途州郡官员无不恭敬出迎,竭力供应粮草物资,不敢有丝毫怠慢。
时值熹平七年年底,寒风凛冽,天色灰蒙,班师回朝的浩荡大军终于抵达了雄伟壮阔的长安城。
冰冷的空气中,旌旗猎猎作响,将士们的甲胄和兵刃反射着冬日黯淡的天光,更添几分肃杀与威严。
都城外的官道两旁,早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以左仆射戏志才、右仆射王允为首的一众留守文武大臣,身着隆重的朝服,率领着庞大的仪仗队伍。
出城十里,在凛冽寒风中肃立等候多时。
鸾驾、旌旗、斧钺、金瓜……仪仗之盛,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凯旋。
当刘昆的大纛出现在地平线上时,等候的人群中出现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王允整理了一下被风吹拂的衣冠,深吸了一口寒气,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
大军渐近,终于停下。
王允率先快步上前,深深一揖到底。
他的声音因激动和寒冷而微微颤抖:“恭迎大将军凯旋!大将军扫平逆贼袁术,匡扶社稷,功盖寰宇!今得天降祥瑞,神器归心,实乃天下苍生之幸,大汉之福也!”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刘昆。
亲眼见证过那日天象剧变的他,此刻对刘昆已是心悦诚服,彻底归心。
“恭迎大将军!大将军万年!”身后百官齐声高呼,震得枝头的积雪簌簌落下。
他们的目光炽热,刘昆在淮南得传国玉玺认主、天显异象的消息早已以各种途径传遍长安。
此刻无人再怀疑其乃天命所归,看向他的眼神已近乎仰望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