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西陲隐忧

岭南,广州督造衙门。

太子李琮望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文书、图纸和预算册,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压力。筹建“南海水师”的旨意已下,千斤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这不仅仅是建造几艘船、招募几千水手那么简单,它关乎帝国未来的海权,也关乎他自身储位的稳固。

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资金,尽管魏王李意从西域拨付了一笔款项,内帑也出了大头,但面对建造大型战舰、修筑海军基地、维持常备水师的巨额开销,户部依然叫苦不迭,不断要求削减规模,延缓进度。

其次是技术和人才。能建造千石海鹘的工匠已是难得,而要建造更大、更坚固、更适合远海作战的战舰,则需要更高级的技艺。工部派来的官员大多熟悉内河船只,对深海巨舰的设计和抗风浪结构知之甚少。水师将领更是稀缺,张岱已是难得的将才,但要统领一支未来规模庞大的舰队,仍需更多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官。

“殿下,依老臣看,不如先建造十艘‘海龙级’战舰,辅以二十艘‘海鲨级’快船,先成军威慑,再图扩充。”工部侍郎小心翼翼地建议,这已是目前技术和财力所能支撑的极限方案。

李琮沉吟不语。他知道这已是保守派能接受的底线,但仅凭三十艘战舰,想要在广袤的南海与潜在的对手争锋,无异于杯水车薪。

“不,”李琮最终摇头,目光坚定,“父皇志在寰宇,海权不可或缺。三十艘太少!至少要建造二十艘‘海龙’,四十艘‘海鲨’,并配备相应的补给、巡逻船只!资金不足,本宫亲自去向父皇陈情,再想办法从岭南市舶司未来的收益中抵押借贷!技术不够,就悬赏招募!张贴皇榜,凡有能改进海船设计、提高航行速度、增强作战效能者,不论出身,赏千金,授官职!人才不足,就从现有水师、甚至民间善于操舟弄潮者中破格提拔,送往登州、乃至东洲去学习历练!”

他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魄力。一方面,他联合与官方合作的部分岭南豪商,以其商号未来收益为担保,向其他观望的商号发行了一种名为“海贸债”的凭证,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民间资金。另一方面,他力排众议,启用了几名在民间颇有声望、但对官场规矩不甚了解的造船大匠,给予他们极高的自主权和资源,专门攻关大型战舰的建造难题。

广州城外最大的船坞顿时忙碌起来,锯木声、夯土声、号子声日夜不息。太子李琮几乎每天都泡在船厂和兵营,亲自督促进度,协调各方。他瘦了,也黑了,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以往在长安东宫难得一见的坚毅与果决。帝国的第一支远洋水师,就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艰难地孕育着。

与此同时,滞留室利佛逝巨港的张岱,也在积极破局。

他举办的“唐货品鉴会”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当流光溢彩的苏杭丝绸、温润如玉的景德镇瓷器、清香馥郁的江南茶叶,以及锋利精良的唐刀铁器陈列出来时,整个巨港的贵族和商人都为之轰动。尤其是张岱采取了“限量低价体验”和“大宗订单优惠”的组合策略,迅速吸引了大批中间商和本土小商人。

阿拉伯商人试图以更低价格倾销类似商品,但大唐货物的品质和种类优势明显,且张岱背后代表着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持续供应能力,这是阿拉伯商人难以比拟的。更关键的是,张岱通过暗中接触,成功拉拢了室利佛逝国内一位手握兵权、且对阿拉伯商人长期把持香料贸易不满的亲王。

这位亲王看到了与大唐合作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潜在的政治支持,开始在国王面前极力主张与大唐通商。加之张岱的船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武力威慑,那些隐藏在岛屿背后的阿拉伯武装船队见无机可乘,也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内外交困之下,室利佛逝国王的态度终于松动。他同意大唐在巨港设立一个规模有限的商站,并给予大唐商船与阿拉伯商船同等的贸易待遇。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大唐的旗帜,终于在这南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插下了一颗钉子。张岱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争夺必将更加激烈。他留下部分人员和船只驻守商站,自己则率领主力船队,携带着与室利佛逝签订的贸易协议和大量采购的香料、珍宝,踏上了返航的归途。他要亲自向太子和陛下禀报南海详情,并为即将成军的“南海水师”争取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