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虽未在场,但他推动的技术辅导员制度已被纳入试点运行体系,成为新流程不可分割的一环。那些曾质疑“记不住流程”的老队长,如今已习惯身边有技术人员随行指导。系统不再陌生,反而成了他们的“安全绳”。
陆轩缓缓走回主控台,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他们曾经说我们是黑帮,只会打打杀杀。”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现在,他们开始求我们定标准。”
他按下对讲键:“通知三大试点项目负责人,今晚八点,视频联线,我要听一线反馈。”
命令下达,指挥棚转入高效运转状态。林娜开始协调会议流程,赵宇核对系统稳定性报告,马亮梳理外部舆情动向,张涛重新调整预算结构,为后续推广预留空间。
半小时后,视频会议接通。
C3区项目经理第一个发言:“系统运行稳定,班组适应良好。上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比计划提前四天,监理单位无一项整改要求。”
D7区负责人紧随其后:“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材料验收,对智能监控系统表示高度认可。他们说,看得见的透明,比口头承诺更让人安心。”
G2区情况略有不同:“初期有两名施工员操作失误触发三级警报,但技术辅导员三分钟内到场处理,未造成延误。目前全员已完成第二轮培训。”
陆轩听着,脸上没有笑容,只有笃定。
等所有人汇报完毕,他开口:“你们记住,我们现在干的不是工地,是试验场。每一根钢筋、每一块混凝土,都在验证一个事实——中国建筑的未来,不需要靠人海战术拼低价,而是靠系统、靠标准、靠不可复制的核心能力。”
他停顿片刻,目光落在张涛身上:“成立‘标准研发部’,由你牵头。目标只有一个:把现有系统模块化、标准化,形成可输出的技术框架。无论是合作方还是新项目,都能直接接入、快速复制。”
张涛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你是想……对外输出?”
“不是想。”陆轩说,“是已经在做了。清大要我们的数据,峰会要我们的经验,这就是信号。别人开始追了,我们就得跑得更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娜低声问:“对外发布数据,会不会引来对手针对性打击?”
“他们早就想打。”马亮接过话,“但这次不一样。我们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亮剑。清大的背书意味着学术认可,峰会的邀请代表行业地位。他们再抹黑,也压不住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