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光点仍在跳动,屏幕上的数据流如江河奔涌。陆轩没有移开手,仿佛那一点微光是通往未来的开关。指挥棚内,空气紧绷,所有人都盯着大屏,等待一组数字的最终确认。
赵宇站在操作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系统自检完成,三大试点项目的数据全部汇总完毕。他深吸一口气,调出对比图——左侧是传统施工模式的延误曲线,起伏剧烈;右侧则是C3区、D7区和新接入的G2区运行轨迹,平稳得像一条拉直的钢索。
“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七。”赵宇声音沉稳,“质量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六。安全事故归零,返工率下降至千分之三。”
指挥棚里一片静默。
张涛从财务终端抬起头,眉头锁成一道沟。他盯着那串数字看了足足十秒,才开口:“投入呢?一亿八千万专项资金,加上人力翻倍、设备追加、薪酬上浮,这个模式真能持续?”
“不是能不能持续。”陆轩终于松开手指,转身走向白板,“是我们必须让它成为标准。”
他拿起笔,在“定义规则”四个字上方写下“可复制、可推广”六个大字,笔锋如刀。
“你算的是账面成本。”他对张涛说,“我算的是机会成本。如果我们现在不把这套系统打牢,等别人抄了皮毛,反过来用更低的价格压我们,那时候我们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张涛没反驳,但眼神仍带着审视。
陆轩走到监控屏前,放大C3区实时画面。一台塔吊正自动校准角度,AI语音提示:“风速超标,暂停起吊。”操作员站在下方,双手插兜,神情平静。这不是人在指挥机器,而是机器在保护人。
“这不是省了多少工时的问题。”陆轩说,“是人在变少,错也在变少。以前靠老师傅凭经验干活,现在靠系统精准调度。材料进场、工序衔接、安全预警,全部闭环。出一点偏差,警报就响。这不是升级,是换代。”
赵宇接话:“我们做了成本模型测算。智能化投入,在六个月内可通过效率提升和返工减少实现回本。第七个月开始,纯收益。”
张涛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如果数据真实,这条路走得通。”
“数据不会骗人。”马亮从情报终端起身,声音低却有力,“清大智能建造实验室刚刚发来正式函件,将C3区列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并上报住建部备案。这是官方背书。”
指挥棚内气氛一变。
林娜翻着手中的文件,补充道:“更关键的是,国际建筑科技峰会组委会来函,邀请樊星阁作为唯一非国企代表,出席下个月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她顿了顿,念出标题:“智能化施工标准构建——从执行到引领。”
没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