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点头:“一旦判定为可疑,立即启动物理追踪,调取监控、门禁日志、食堂消费记录,形成闭环证据链。”
推演开始。
虚拟账户“陈宇”上线,首次操作是在晚上十一点四十七分,登录历史数据库,执行一次标准归档任务,耗时三分十八秒,完全合规。
“第一次没问题。”林娜记录。
第二次,三天后,凌晨一点零二分,同一账户访问日志审计模块,查看自身操作记录,停留一分钟,退出。
“查自己有没有被标记?”赵宇皱眉,“这是试探系统反应。”
“分数+1。”张涛在模型中调整参数。
第三次,十天后,下午三点十五分,该账户在完成归档任务后,突然跳转至财务系统后台,停留四十七秒,未做任何修改,仅浏览页面结构。
“他在摸系统布局。”马亮说,“不是为了拿数据,是为了熟悉环境。”
“分数+2,触发黄色预警。”张涛确认。
第四次,一个月后,夜间十二点三十九分,账户通过移动端登录,访问人事档案库,查看两名离职员工的信息,停留两分零三秒。
“移动端操作更难监控。”赵宇提醒,“而且选择离职人员信息,不会触发敏感数据警报。”
小主,
“但他没理由查这个。”林娜指出,“他的工作和人事无关。”
“分数+3,进入橙色区间。”张涛更新模型。
第五次,又隔两周,上午九点零八分,账户在正常办公时间登录,但在操作过程中,连续三次跳转不同系统,每次停留不超过二十秒,路径毫无逻辑。
“这不是工作流。”赵宇摇头,“这是测试响应速度。”
“人在演。”张涛下结论,“动作太刻意,反而暴露了目的。”
“分数+4,触发红色预警。”张涛按下确认键。
第六次,推演最后阶段,账户在合同到期前一天,深夜十一点五十六分,最后一次登录,上传一个小型加密文件至临时存储区,文件大小仅三十七KB,命名规则符合公司标准。
“上传行为合规。”林娜说,“文件类型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