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了一下,抬头看了看周围熟睡的工友和这冰冷的工棚,笔尖犹豫了片刻。他本可以描述这里的严寒,“干打垒”的四面透风,大通铺的拥挤不堪,窝窝头的粗糙拉嗓子,以及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但最终,他选择将这些艰辛轻轻带过。他不想让她过分担心。
我这里一切安好,勿念。生活条件虽有些艰苦,但同志们都很照顾,食堂的李大姐也想方设法改善伙食。身体能适应,请放心。
接着,他的笔触变得明亮而激动起来,几乎要穿透纸背:
文瑾,我今天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智慧!我们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他详细地,甚至带着几分绘声绘色,描述了安装那庞大基础时的困境:没有大型吊车,苏联专家的反对,王指挥的焦躁。然后,他重点描述了石师傅如何站出来,如何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方案,如何提出那个看似冒险却充满智慧的“土办法”。
……那位石久宽师傅,就是我在信里跟你提过的上海老工人,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没有多少文化,但那双眼睛就像尺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仿佛能感知一切力学奥秘。在他的指挥下,我们用人拉肩扛,用最简单的倒链和撬杠,硬是将那几十吨重的大家伙,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分一毫地挪到了准确的位置!
他的字迹因为激动而略显潦草:
当基础最终精准就位的那一刻,整个工地都沸腾了!连一开始坚决反对的苏联专家阿廖莎,都冲过来对着石师傅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连声说‘老师傅,非常好!’。文瑾,那一刻,我真的感到无比自豪!不仅仅是为石师傅,也是为我们所有中国工人!苏联的图纸固然先进,但真正让它在这片土地上变成现实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双手和智慧!
他的笔锋流转,情感自然而然地升华:
虽然这里很苦,北风像刀子,窝头硬得像石头,睡觉要戴棉帽子。但每一天,我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的热情在胸中燃烧。我们正在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是把图纸上那些冰冷的线条,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变成真实的厂房、高炉、机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常常站在工地上,看着那一片繁忙的景象,尽管眼前还是荒芜和混乱,但我仿佛已经能看到不久的未来,从这里生产出的优质钢铁,会变成一台台拖拉机奔驰在祖国的田野上,会变成一根根铁轨铺向遥远的边疆,会变成保卫国家的飞机大炮!一想到这些,眼前所有的艰苦,都觉得值了!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无比清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