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班主任秦老师便将几个估分优秀的尖子生叫到了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里弥漫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的味道,秦老师显得比平时更加和蔼,但眼神里充满了殷切的期望。
“林卫东啊,”秦老师推了推眼镜,首先看向他,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你的估分情况我很清楚,数理化尤其突出,基础扎实,思维敏捷。这非常难得!”他拿起一份招生简章,翻到前面几页,“依你的成绩和潜力,冲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或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的航空专业,都是非常有希望的!甚至可以说,优势很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老师的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他描绘着美好的蓝图:“清华和哈工大,那是我们国家顶尖工程师的摇篮!去了那里,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最好的老师,将来毕业分配,也必然是国家级的重要厂所、研究单位。前途不可限量啊!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为自己,也为学校争光!”
他的话,代表了学校、代表了主流社会对一个优秀学子最标准、最认可的期望路径:读最好的大学,学最热门的工科,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拥有体面而远大的前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招生简章那辉煌的校门上,显得格外诱人。
同被叫来的王志强在一旁听得一脸羡慕,用胳膊肘碰了碰林卫东,低声道:“瞧,秦老师都给你指好明路了!以后成了大工程师,可别忘了拉兄弟一把!”
从办公室出来,王志强勾着林卫东的肩膀,继续说着自己的打算:“我嘛,分数估计够不上那么好的,我爸说了,能上咱省城的工业大学就挺好。离家近,花销也少,将来毕业了,说不定还能托托关系分回咱们厂或者市里别的单位,安安稳稳的,多好。”他的选择现实而稳妥,带着对家庭的顾念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两种声音,两种看似清晰的道路,摆在了林卫东面前。
一条是金光大道。通往学术圣殿,通往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通往被所有人认可和羡慕的辉煌未来。这是秦老师的期望,是王志强的羡慕,也符合父母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望子成龙的期盼。如果他选择这条路,所有人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另一条则显得模糊得多。它似乎隐藏在一片迷雾之后,看不清具体的走向,只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
这召唤,来自于记忆深处。
当他试图想象清华园或是哈工大的校园时,脑海里闪过的,却是石爷爷追悼会上那低回的哀乐,是那副静静躺在工作台下的、被小山东叔叔擦拭得锃亮的工具箱,是父亲伏在案头被灯光勾勒出的、疲惫却坚韧的侧影,是那一夜响彻云霄的“东方巨响”带来的、让灵魂都为之颤栗的民族自豪感,是长江边父亲那沉甸甸的、关于“源头”与“奔流”的嘱托……
这些画面和情感,远比招生简章上辉煌的校门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烙印在他的灵魂里。它们共同汇聚成一种声音,一种超越个人前程计算的、更为宏大和深沉的呼唤。
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真正的人生十字路口。秦老师指出的道路清晰而诱人,但他内心的罗盘,却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那个方向,与他父辈的奋斗足迹,与石爷爷那代人的牺牲奉献,与那声震撼世界的“东方巨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是,那条路具体通往哪里?他又该如何选择?如果真的放弃了常人眼中最好的机会,父母会怎么想?尤其是母亲……他想起母亲平日里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她可能有的不舍和担忧。
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感攫住了他。填报志愿的表格仿佛变得有千斤重,那一个个等待填写的院校和专业名称,像是一个个未知的岔路口,选择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告别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