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无声的告慰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却又物资匮乏的年代。高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削液和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年轻的林卫东,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怀揣着一腔热血,却被分配跟着八级钳工石久宽师傅,从最基础的“手艺”学起。

“卫东,你过来看。”石师傅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粗糙有力。他正用手反复摩挲着一个刚刚车削出来的精密零件表面,眯着眼睛,感受着那细微到极致的纹理。“光看数据不行,你得用手去‘听’。这活儿干没干到位,手一摸,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林卫东学着师傅的样子,伸出尚且稚嫩的手去触摸,却只感到一片冰凉光滑。

“感觉不出来?”石师傅并不意外,拿起一旁擦拭得锃亮的卡尺,递给他,“那就用这个量!一丝一毫都不能差!咱们搞的东西,上天入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外国佬卡咱们脖子,不卖给咱们好的,那咱们就自己造!用这双手,用这卡尺,一点一点地量,一刀一刀地抠,也得把它抠出来!”

那些年,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没有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更多依靠的是老师傅们代代相传的经验、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巧手,以及最简单的工具——卡尺、千分表、锉刀、砂纸……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了一个零件的精度,可以不吃不喝在机床前站上十几个小时;为了一个焊接参数,可以反复试验上百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个紧急任务,石师傅带着他连续加班三天三夜。深夜的车间里,只有他们师徒二人和一台嗡嗡作响的老旧机床。石师傅的眼睛熬得通红,手上被烫起了水泡,却依旧一丝不苟地调整着参数。最后任务完成时,天边已经泛白,石师傅靠着机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油光发亮的卡尺。那一刻,年轻的林卫东看着师傅疲惫却满足的睡颜,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崇敬。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国家需要”。

他还记得,石师傅常常对着国外的一些技术资料叹气,眼神里既有羡慕,更有不甘。“卫东啊,你看人家这东西,做得是真精巧。咱们现在比不上,但不能永远比不上!你们年轻人,有文化,脑子活,一定要把咱们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将来,一定要让咱们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比国外的还要好!”

这句话,石师傅说过很多遍,每一次,都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林卫东的心田。

后来,条件渐渐好了,引进了新设备,来了更多大学生。石师傅那一代老工匠,逐渐从一线退了下来。但他们传下来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那股子不服输、不信邪、精益求精、对国家无限忠诚的“魂”。

林卫东轻轻摩挲着照片上石师傅那坚定而充满期望的眼神,冰凉的泪水,不知何时已溢出眼眶,沿着他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瞬间被寒风吹得冰冷。他没有去擦,任由这滚烫的液体在冰冷的脸上肆意流淌。

他抬起头,望向那无垠的、仿佛能容纳一切秘密与倾诉的星空,喉结滚动了几下,终于用一种低沉而沙哑的、近乎耳语的声音,对着那星空,对着那远方(他并不知道石师傅具体安葬在何处,或许早已化作青山黄土),轻声说道:

“石师傅……您……看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