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内科学带来的临床思维初步训练,95级的同学们迎来了另一门极具分量的主课——《外科学》。
与内科侧重于药物和整体调理不同,外科更强调动手能力、无菌观念和应对急症的能力,对这群未来的医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挑战。
周一上午,外科学理论课。
授课的是一位年约四十、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教师——蔡老师。
他穿着熨烫平整的白大褂,说话语速平缓,条理清晰,与外科医生在人们印象中雷厉风行的形象颇有不同,但眼神中透出的沉静和笃定,却自带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同学们,从这周开始,我们进入《外科学》的第二部份的学习。”蔡老师站在讲台前,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外科,是医学中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它直面创伤,处理急症,用手术刀为病人解除病痛。在学习具体手术之前,我们必须先筑牢两块基石——无菌术 和 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关键词。
“无菌术, 是外科的生命线,是预防术后感染、保障病人安全的根本。”
蔡老师的语气变得严肃,“一台手术,技术再精湛,如果发生了感染,也可能是致命的。无菌术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流程,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和纪律。从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到手术器械的灭菌,再到手术人员刷手、穿衣、戴手套的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你们将来或许不会都成为外科医生,但无菌观念,是每一名医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同学们屏息凝神,仿佛能感受到那看不见的“无菌”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而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蔡老师推了推眼镜,继续讲解,“则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核心,是外科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管理的重中之重。脱水、低钾血症、酸中毒、碱中毒……这些听起来抽象的名词,背后是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耐受能力。准确判断、及时纠正这些紊乱,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基础。”
蔡老师用生动的临床案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对外科的世界有了初步的、却印象深刻的认知。
理论课后,紧接着是更为关键的外科学实验课。实验地点设在专门的外科模拟实验室。
实验室比内科诊断实验室更显“冰冷”和“严肃”:四周是冰冷的器械柜,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型号的血管钳、组织剪、持针器、缝线;中间是几张铺着绿色无菌单的操作台;墙角还有几个用于练习刷手的水池。
指导实验课的依然是蔡老师,但他换上手术室专用的拖鞋和帽子后,神情比在理论课堂上更加严谨。
“同学们,理论是指导,实践出真知。本周我们的实验任务有两项:无菌技术操作 和 外科打结练习。”
蔡老师宣布,“这两项是外科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快、准、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加重了语气:“并且,我在这里正式通知大家,下周的实验课,将对这两项技术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成绩会计入期末总评! 希望大家认真练习,熟练掌握!”
“下周考核?”
“不是吧?这么快!”
“无菌操作听起来就好难啊!”
蔡老师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在同学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和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