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狂的、逆向的灵感,如同闪电般劈开了他因连日高负荷运算而混沌的脑海。
“等等……李壮!别光想着堵!”张涛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他猛地抓住李壮的胳膊,“他们在‘读取’!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记忆’我们的数据!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用‘记忆标记索引’来对付他们?!”
李壮一愣,没明白:“什么意思?用算法抓黑客?”
“不是抓!是‘困住’他们!”张涛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语速快得像是在喷射子弹,“我的理论核心,是标记和关联信息节点,形成动态的记忆网络!我们可以……可以在这个测试服务器里,主动构建一个虚假的、充满诱惑的‘记忆迷宫’!用精心伪造的核心数据片段作为‘诱饵记忆’,标记上独特的、只有我们能识别的‘索引’!一旦他们触碰、读取这些诱饵,他们的访问行为本身,就会被我们的系统标记、学习、并动态重构迷宫路径!就像……就像把他们的攻击意图,反过来变成喂养我们防御系统的养料!”
这个想法堪称天马行空,将原本用于构建和理解记忆的技术,逆向应用于构建一个能够“学习”和“误导”攻击者的动态防御体系。这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的“免疫系统”!
李壮被这个大胆的构想震惊了,但他迅速意识到其中的潜力。“你是说……做一个会‘学习’和‘变形’的蜜罐?而且是根据攻击者行为实时调整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不仅仅是蜜罐!是‘记忆迷宫’!”张涛双眼放光,肥胖的脸上因极度兴奋而泛红,“让入侵者在里面兜圈子,他们以为在窃取核心,实际上只是在我们的迷宫里留下自己的‘足迹’,而我们能通过这些足迹,反向分析他们的工具、策略,甚至……可能找到他们的来源!”
绝境之下,往往能催生超越常规的智慧。张涛这个平日里只关心技术纯度的“理论家”,在团队存亡的危急关头,竟爆发出了惊人的实战应用创造力。
没有时间争论和细致规划。李壮立刻调动所有剩余算力,配合张涛开始构建这个前所未有的防御系统。张涛负责核心的“迷宫算法”,他将“记忆标记索引”的理论精髓注入其中,使得系统能够像生物免疫系统识别抗原一样,快速识别并“记住”异常访问的特征,并动态生成新的、更具欺骗性的陷阱路径。李壮则负责底层架构,确保这个“迷宫”既能有效困住敌人,又不会反过来吞噬掉自己真实的研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