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孔灵符的官员,上奏说会稽郡有大片荒地,建议移民开垦。刘义隆看完当场拍板:“就这么办!给移民发种子、分土地,免三年赋税。”没过几年,江南地区“氓庶繁息,余粮栖亩”,仓库里的粮食多得堆不下,连路上的乞丐都能讨到白米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元嘉之治”,后人说这时候“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意思是:日子不算顶好,但至少饿不死人了。
他还特别重视教育,下令各州建学校,连偏远的交州(今越南北部)都办起了官学。有次视察太学,看到学生们背书流利,高兴得当场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还跟博士们讨论《论语》到半夜。大臣劝他:“陛下龙体要紧,别太累了。”他摆摆手:“我爹打天下靠刀,我守天下得靠书。”
刘义隆这辈子,除了搞经济,就惦记着一件事:收复中原。他爹刘裕当年差点把北魏摁在地上摩擦,可惜没打完就去世了。刘义隆每次看地图,指着黄河流域就叹气:“那是咱家的地盘啊!”
元嘉七年(430年),他觉得时机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在跟柔然打架,中原空虚。于是派大将到彦之率十万大军北伐,临走前千叮万嘱:“稳着点,先把河南失地收回来就行。”到彦之刚开始挺顺,没费多大劲就占了洛阳、滑台,赶紧派人回建康报喜。刘义隆乐得大宴群臣,还写诗纪念:“出车戒东路,弭节憩燕垂。”(出兵东征要谨慎,到了北方别浪)
没想到拓跋焘是个狠人,转头就率骑兵杀了回来。北魏骑兵跑得比兔子还快,到彦之的步兵根本追不上,洛阳、滑台接连失守。到彦之吓得连夜南逃,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连粮船都凿沉了。刘义隆收到战报,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废物!给我斩了!”幸亏檀道济求情,才改成流放。第一次北伐,赔了夫人又折兵。
檀道济是个猛人,主动请缨去收拾残局。他带着军队边打边退,北魏兵追得紧,他就晚上在营里量沙子,假装分粮食,让敌人以为他粮草充足。这招“唱筹量沙”真把北魏兵唬住了,檀道济得以全身而退。刘义隆握着他的手说:“保全我军的,是将军啊!”可他心里却犯嘀咕:这老小子兵权太大,会不会是第二个谢晦?后来居然找了个借口把檀道济杀了,还灭了他满门。檀道济临死前瞪着眼骂:“你这是自毁长城!”《宋书》记载他“被收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果然,没了檀道济,南朝再没像样的大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又要北伐。这时候北魏在拓跋焘手里已经成了巨无霸,大臣们都劝:“陛下,咱打不过啊!”刘义隆不听,还跟大臣算经济账:“我仓库里有几千万斛粮食,够军队吃十年,怕啥?”他派王玄谟带主力攻滑台,自己亲率大军在后接应,口号喊得震天响:“不扫胡尘誓不还!”
王玄谟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平时把兵法背得滚瓜烂熟,真到了战场就掉链子。他攻滑台时,不忙着攻城,先让士兵去抢老百姓的财物,结果人心尽失。拓跋焘率几十万骑兵南下,王玄谟吓得弃城而逃,北伐军又崩了。拓跋焘一路追到长江边,在瓜步山(今南京六合)搭起帐篷,扬言要渡江。
建康城乱成一团,老百姓吓得往南跑,刘义隆站在石头城上,看着江北的烽火,肠子都悔青了。他叹息着说:“若檀道济在,岂使胡马至此!”(《南史》)拓跋焘虽然没渡江,但把江淮地区抢了个遍,“元嘉之治”攒下的家底,几乎被折腾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