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之治,因立嗣问题被亲儿子杀害

两年后,刘义隆不死心,又搞了第三次北伐,结果还是大败。三次北伐,就像三场闹剧,不仅没收回失地,反而把南朝打虚了。后人写诗调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事儿。

刘义隆晚年,治国的劲儿没了,心思全用到了“立太子”上。他立长子刘劭为太子,却又觉得这儿子性格暴躁,想换小儿子刘骏。这事儿被刘劭知道了,吓得睡不着觉。

刘劭是个狠角色,偷偷跟弟弟刘濬搞到一起,还找来巫师诅咒老爹早死。《宋书》说他们“为巫蛊,以玉人为帝形像,埋于含章殿前”,用玉石刻了刘义隆的像,埋在宫殿底下扎针。这事儿后来被揭发,刘义隆气得发抖,把刘劭叫来骂了一顿,却没舍得废太子。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终于下定决心换太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晚上,跟大臣徐湛之、江湛商量到半夜,堪比当年特务接头。但他不知道是,宫里的太监早就把消息捅给了刘劭。刘劭连夜率东宫卫队冲进皇宫,喊杀声惊动了整个建康城。

刘义隆正在灯下写诏书,听到外面乱糟糟的,赶紧拿起桌上的佩刀反抗。叛军冲进来的时候,他手忙脚乱,佩刀都掉地上了。一个叫张超之的士兵冲上前,一刀砍在他脖子上,刘义隆当场毙命,时年四十七岁。《宋书》记载他“五指皆落”,死得极惨。

刘劭杀了老爹,自立为帝,结果没坐几天龙椅,就被弟弟刘骏带兵推翻了。刘骏即位后,给刘义隆上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这位一辈子想当“明君”的皇帝,最终却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成了南朝最讽刺的悲剧。

刘义隆这一生,像极了一个努力刷题却总考砸的优等生。他勤勤恳恳搞出“元嘉之治”,算得上南朝少有的好皇帝;可三次北伐瞎折腾,又暴露了他好大喜功的毛病;最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更是把自己坑死了。

《宋书》评价他“禀君人之德,兼列圣之姿”,夸他有帝王之才;但也说他“末年好杀,遂至颠覆”,批评他晚年猜忌嗜杀,最终导致祸乱。或许,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既想做守成的汉文帝,又想当开疆的汉武帝,结果两边都没做好。

不过话说回来,在南北朝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能让老百姓安稳过几十年好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江南的老人还记得,元嘉年间,仓里有粮,路上有歌,那是南朝最温柔的一段时光。

参考《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