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唐懿宗李漼:内忧外患的“亡国伏笔”

消息传到长安,懿宗正在宫里办宴会。他听说藩镇叛乱了,满不在乎地说:“一群乱兵而已,派点人去收拾了就行了,别扫了朕的兴致。”

可他派去的军队,因为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刚和叛军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叛军趁机继续扩大地盘,甚至威胁到了洛阳。

懿宗这才慌了神,连忙任命康承训为行营都招讨使,让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去镇压叛军。康承训倒是有点本事,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庞勋叛乱。可这场叛乱,不仅让唐朝损失了几十万士兵,还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使得唐朝的国力更加衰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旧唐书·懿宗纪》里说:“庞勋之乱,自徐至海,缘淮千里,民无宁居,上不之恤,方务游宴。”意思是庞勋叛乱,从徐州到海州,沿着淮河千里之地,百姓们无法安居乐业,可懿宗却不体恤,还在忙着游宴。

除了藩镇叛乱,民变也越来越多。

懿宗时期,赋税越来越重,百姓们根本交不起税,只能逃亡。地方官为了完成征税任务,就把逃亡百姓的赋税摊到其他百姓身上,导致更多的百姓逃亡。久而久之,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

咸通七年,华州发生民变,百姓们杀了华州刺史,占领了华州城;咸通十年,陕州发生民变,百姓们焚烧了官府,抢夺了粮仓;咸通十二年,湖南发生民变,百姓们围攻潭州,吓得潭州刺史连夜逃跑。

这些民变虽然都被朝廷镇压下去了,可却像一颗颗种子,在百姓们的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火苗。后来的黄巢起义,就是在这些民变的基础上爆发的。

除了内忧,外患也越来越严重。

唐朝的边境,一直受到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的威胁。宣宗在位时,还能派兵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可懿宗时期,因为军队战斗力下降,财政困难,根本无力抵御外敌。

咸通元年,吐蕃入侵河西走廊,占领了瓜州、沙州等地方;咸通二年,回鹘入侵天德军,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咸通三年,南诏入侵安南,占领了交趾城,杀死了唐朝的安南都护。

唐朝的边境,一片狼藉。可懿宗却不管不顾,依旧在宫里吃喝玩乐。大臣们上奏请求他重视边境问题,他却说:“边境离长安那么远,他们打他们的,朕玩朕的,有啥关系?”

就这样,在懿宗的“治理”下,唐朝的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就像一座快要倒塌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崩溃。

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因为长期沉迷于酒色,又吃了不少丹药,身体越来越差。刚开始只是咳嗽、发烧,后来发展到卧床不起,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宦官们见懿宗快不行了,又开始忙着拥立新皇帝。他们选中了懿宗的第五子李儇,因为李儇当时只有十二岁,还是个孩子,容易控制。

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懿宗在大明宫的咸宁殿驾崩,享年四十一岁。

懿宗驾崩后,李儇登基,史称唐僖宗。僖宗比懿宗还荒唐,他整天沉迷于打马球,把朝政完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没过多久,黄巢起义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长安,僖宗只能仓皇出逃。

唐朝的江山,在懿宗和僖宗的“折腾”下,彻底走向了灭亡。

后人对懿宗的评价极差。《旧唐书·懿宗纪》里评价他:“懿宗以庸主之才,承宣宗之业,而乃怠于政事,耽于声色,侈靡无度,赋役繁重,民不聊生。自懿宗以来,唐之亡形已具矣。”

《新唐书·懿宗纪》也说:“懿宗昏庸,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党争复起,藩镇叛乱,民变迭兴,唐室之衰,始于懿宗。”

老百姓们更是恨透了懿宗。在懿宗统治的十四年里,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编了一首歌谣骂懿宗:“咸通,咸通,百姓空空!官也贪,吏也凶,皇帝天天醉梦中!”

懿宗的一生,是荒唐的一生,也是败家的一生。他继承了宣宗留下的大好江山,却不知道珍惜,反而用自己的昏庸和奢侈,把唐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他就像一个“富二代”,继承了父辈的家业,却只会挥霍,最后把家业败得一干二净。

参考《旧唐书·懿宗纪》《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