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唐的落寞:唐昭宗的挣扎与唐哀宗的宿命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又跳了出来。

李茂贞本来是僖宗提拔起来的,可后来见朝廷软弱,就开始拥兵自重,还多次干预朝政。这年,李茂贞因为朝廷没满足他的要求,直接率军进攻长安。李晔连忙派新组建的神策新军去抵抗,结果这支军队刚跟李茂贞的军队接触,就吓得四散逃跑。

李晔没办法,只能再次逃亡——这次逃到了华州,投靠了华州节度使韩建。

韩建表面上对李晔很恭敬,每天都给李晔送好吃的好喝的,可暗地里却把李晔软禁了起来。他怕李晔再搞出什么“扩军”“讨藩”的名堂,还以“减少开支”为由,把李晔身边的神策新军解散了,连李晔的几个皇子都被他杀了。《旧唐书·昭宗纪》里说:“韩建幽帝于华州,杀诸王十余人,尽散神策军,帝威益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晔在华州被软禁了两年,每天除了读书,什么也干不了。有次,他登上华州的城楼,看着远处的长安方向,忍不住哭了起来,提笔写下:“何处是长安,深宫锁暮烟。山河非旧主,桃李是新年。”诗里满是委屈和无奈——他想回长安,想重振大唐,可现在连自己的自由都保不住。

直到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茂贞和李克用又因为争夺地盘打了起来,韩建怕自己被卷入其中,才把李晔送回了长安。

可李晔刚回长安没几天,麻烦又找上门了——这次是宣武节度使朱温。

朱温本来是黄巢起义军的将领,后来投降了唐朝,靠着镇压起义军步步高升,成了宣武节度使。他比李克用、李茂贞更有心计,一边扩充势力,一边假装对朝廷忠心耿耿,还多次派人给李晔送钱送物,赢得了李晔的信任。

可朱温的“忠心”都是装的。他想把李晔控制在自己手里,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朱温指使宦官刘季述发动政变,把李晔软禁在少阳院,还逼着他禅位给太子李裕。

李晔被软禁的时候,日子过得比在华州还惨。刘季述每天只给李晔送一顿饭,还是馊掉的米饭和咸菜;李晔想喝水,只能用自己的衣服去换;有时候,刘季述还会带着人去少阳院“参观”,把李晔当成猴子一样戏耍。《新唐书·昭宗纪》里记载:“季述幽帝于少阳院,熔铁锢其门,自窦中传食,帝与后妃相泣,群臣莫敢省。”

还好,没过多久,宰相崔胤联合朱温的对手——护驾都头孙德昭,发动兵变,杀了刘季述,把李晔救了出来。李晔重登皇位那天,抱着崔胤哭着说:“朕能重见天日,全靠爱卿啊!”

可李晔不知道,他刚摆脱刘季述的控制,又掉进了朱温的陷阱。

朱温见刘季述没办成事,就亲自率军开进长安,表面上是“护驾”,实际上是想把李晔抢到手。崔胤看出了朱温的野心,想联合其他藩镇对抗朱温,结果被朱温发现,直接杀了崔胤和他的亲信。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觉得长安离自己的根据地宣武太远,不好控制,就逼着李晔迁都洛阳。迁都路上,朱温怕李晔身边的人碍事,把李晔的宫女、太监、乐工杀了个精光,还把长安的宫殿拆了,把木料运到洛阳——他就是要让李晔彻底断了回长安的念头。

李晔坐在迁都的马车上,看着窗外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长安,心里一片冰凉。他知道,自己这次去洛阳,恐怕再也回不来了。有次,他跟身边的嫔妃说:“朕这辈子,颠沛流离,处处受制于人,还不如当个老百姓,至少能活得自在些。”嫔妃们听了,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天佑元年八月,李晔刚到洛阳没几天,就被朱温杀了。

朱温杀了李晔后,怕大臣们反对,就立李晔的第九子李柷为帝。这年李柷才十三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刚上初中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朝政,更别说反抗朱温了——他从登基那天起,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