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晋文公:十九载飘零他乡,花甲登位震诸侯!

等重耳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在离开齐国的路上,气得差点拔剑杀了狐偃,骂道:“你们这群人,把我骗出齐国,要是将来我成不了事,我一定杀了你们!”狐偃笑着说:“要是成不了事,您杀了我们也没关系;要是成了事,您还会感谢我们呢!”重耳没办法,只能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他们去了曹国。曹国国君曹共公是个奇葩,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史称“骈胁”),就想看看。他趁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躲在帘子后面偷看。重耳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曹共公太不尊重人,心里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曹国的大夫僖负羁是个好人,觉得曹共公这么做太过分,就偷偷给重耳送了一盘食物,还在食物下面放了一块玉璧。重耳收下了食物,把玉璧还给了僖负羁,说:“多谢大夫好意,玉璧太贵重,我不能收。”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攻打曹国,唯独没伤害僖负羁的家人,就是因为记着这份情。

离开曹国,重耳又去了宋国。宋国国君宋襄公刚打了败仗(泓水之战输给楚国),国力不行,但还是很客气地招待了重耳,送了他二十辆马车。宋襄公跟重耳说:“我现在没力气帮你回晋国,你还是去楚国吧,楚成王是个有远见的人,说不定能帮你。”

重耳听从了宋襄公的建议,又前往楚国。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真正能改变他命运的人——楚成王。

楚国是当时的南方大国,楚成王听说重耳来了,亲自到郊外迎接,用招待诸侯的礼仪招待重耳。重耳受宠若惊,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很恭敬地向楚成王行礼。

有一次,楚成王跟重耳喝酒,喝到高兴处,就问重耳:“要是将来你能回晋国当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说:“楚国有的是美女、宝玉、丝绸,这些我都没法给您。要是将来晋楚两国打仗,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要是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再跟您交战。”

楚成王听了,没觉得有什么,可旁边的楚国大臣子玉却急了。子玉觉得重耳太狂了,将来肯定是楚国的威胁,就劝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摇摇头,说:“重耳流亡十九年,受尽苦难,却还能得到这么多人追随,说明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将来肯定能成大事。上天要帮他,我怎么能杀他呢?”

就在重耳在楚国待着的时候,晋国又出大事了。晋惠公病重,他的儿子太子圉(yǔ)在秦国当人质(之前晋惠公跟秦国闹矛盾,秦国把太子圉抓去当人质),听说父亲病重,就偷偷跑回晋国,继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怀公。

秦穆公本来想让太子圉当晋国国君,好控制晋国,结果太子圉竟然偷偷跑了,秦穆公气得不行,觉得晋惠公父子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就想找个人代替晋怀公,这时有人推荐了重耳。秦穆公觉得重耳比太子圉靠谱,就派人去楚国,邀请重耳去秦国。

重耳跟楚成王告别,楚成王说:“秦国离晋国近,秦穆公又愿意帮你,你赶紧去吧,将来别忘了我就行。”还派了人护送重耳去秦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秦国,秦穆公对重耳那叫一个热情,不仅给重耳送了很多礼物,还把自己的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其中一个还是太子圉的前妻怀嬴(太子圉跑回晋国的时候,把怀嬴扔在了秦国)。重耳一开始不想娶怀嬴,觉得娶侄子的前妻太丢人。狐偃劝他:“您现在要靠秦国回晋国,娶怀嬴就是跟秦国拉关系,别在乎这些小节!”重耳想通了,就娶了怀嬴。

秦穆公更高兴了,觉得重耳懂变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重耳回来了,赶紧派军队去阻拦,可晋国的大臣和百姓早就恨透了晋惠公父子的忘恩负义,都想让重耳当国君,军队根本不抵抗,反而纷纷投靠重耳。

重耳顺利回到绛邑,晋怀公吓得逃跑,最后被重耳的人抓住杀了。重耳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继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十九年的流亡,从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年公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晋文公刚继位,晋国的局势还不稳定——有的大臣心里不服,有的地方还在观望。晋文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人心。

他先赦免了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大臣,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只要现在好好为晋国做事,我就不会追究。”有个叫寺人披的大臣,就是当年两次追杀重耳的勃鞮(寺人是官职,披是名字),听说晋文公赦免大臣,就跑来求见。

晋文公一开始不想见他,说:“当年你砍我袖子,又去狄国追杀我,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怎么敢来见我?”寺人披说:“我当年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只是个打工的。现在您当了国君,要是还记着过去的仇,那以后谁还敢为您做事?再说,您要是不见我,肯定会后悔的,因为有件大事要告诉您。”

晋文公觉得寺人披说得有道理,就见了他。寺人披果然带来了重要消息:大臣吕省和郤芮(xì ruì)因为害怕晋文公报复,想发动政变,烧晋文公的宫殿。晋文公赶紧跟狐偃商量,决定先躲到秦国,找秦穆公帮忙。

吕省和郤芮没找到晋文公,以为晋文公跑了,就想带兵逃跑,结果被秦穆公派来的人杀了。晋文公这才回到晋国,彻底稳住了局势。

接下来,晋文公开始整顿内政,重用人才。他把“五贤士”都安排到重要岗位:狐偃负责军事,赵衰负责民政,颠颉负责司法,魏犨负责军队训练,司空季子负责外交。还把那些在流亡路上帮助过他的人,都一一封赏,连当年给她土块的农夫,都给了赏赐。

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当年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就是“割股奉君”的典故)。可晋文公封赏的时候,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抱怨,就带着母亲躲到绵山(今山西介休)里隐居起来。

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就派人去绵山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孝顺,肯定会带着母亲出来。”晋文公就下令烧山,结果火着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和母亲还是没出来。等火灭了,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介子推还抱着一棵柳树,树上刻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非常后悔,就把绵山改名为“介山”,还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的后一天,晋文公又带着大臣去介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去年烧的柳树又发芽了,就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除了重用人才,晋文公还改革制度: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民种田;整顿军队,把晋国军队分成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人,加强军队战斗力;规范外交,跟周边小国搞好关系,让他们支持晋国。

经过几年的整顿,晋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也上来了。晋文公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的野心了——跟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自带兵,先攻打卫国,卫国国君卫成公吓得直接弃城逃跑,卫国大夫们见势不妙,干脆开城投降,把城池双手献给了晋文公。解决完卫国,晋军马不停蹄扑向曹国——这一回,晋文公要好好算算当年被偷看洗澡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