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晋文公:十九载飘零他乡,花甲登位震诸侯!

曹国军队本就没多少战斗力,晋军一攻城,曹国人慌得四处逃窜,没几天就把曹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曹共公这时候才想起害怕,躲在宫里不敢出来,最后还是被晋军从后宫的地窖里揪了出来。晋文公看着眼前这个哆哆嗦嗦的国君,冷笑一声:“当年你偷看我洗澡时的胆子哪儿去了?今日我不杀你,但曹国的地盘,得由我来管!”他下令把曹共公关在军营里,又把曹国那些曾经欺负过百姓的贪官抓起来砍了头,曹国百姓反倒拍手叫好——这一下,晋文公不仅报了私仇,还赚了波民心。

小主,

可这边晋军刚拿下曹、卫,楚国那边却没按套路出牌。楚国大将子玉(成得臣)根本没去救曹、卫,反而带着楚军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还派人给晋文公传信:“想让我撤兵救宋国也简单,你把曹、卫的土地还给他们,我就立马从宋国撤军。”

晋文公心里清楚,子玉这是在拿捏他——要是不还曹、卫土地,宋国就会被攻破;要是还了,自己刚打下的地盘就没了,还会被诸侯笑话。关键时刻,狐偃又出了个主意:“咱们可以先偷偷告诉曹、卫国君,只要他们跟楚国断交,咱们就把土地还给他们。同时再把楚国的使者扣下来,激怒子玉,让他主动来打咱们。”

晋文公照做了。曹、卫国君本来就怕楚国,一听晋国愿意还土地,立马跟楚国撇清关系,还派人去骂子玉;而被扣押的楚国使者,在晋营里又哭又闹,消息传到子玉耳朵里,子玉气得拍桌子:“重耳这老东西,竟敢耍我!”他不顾楚成王“别跟晋国硬拼”的嘱咐,带着楚军主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杀来。

晋军将士听说楚军来了,都摩拳擦掌想迎战,可晋文公却下了个让人意外的命令:“撤军!退九十里!”将士们都懵了:“咱们刚打了胜仗,为啥要退?”晋文公解释:“当年我在楚国时,跟楚成王承诺过,要是晋楚交战,我会退避三舍。现在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既不失信,又能让楚军以为咱们怕了,骄兵必败!”

晋军一路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扎营。而楚军这边,子玉见晋军一退再退,果然得意起来,跟手下说:“你看,重耳就是怕了咱们!咱们再加把劲,肯定能把晋军灭了!”他下令楚军分成三军:左军由子西率领,右军由子上率领,中军由自己亲自率领,向晋军发起猛攻。

晋文公早就布好了局。他让下军副将胥臣,把马蒙上虎皮,去冲击楚军的右军——楚军右军大多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本就战斗力弱,一看到“老虎”冲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右军瞬间崩溃。

接着,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把旗帜插得满山坡都是,还让士兵拖着树枝跑,扬起漫天尘土,假装晋军上军在逃跑。楚军左军主将子西果然上当,带着左军拼命追赶,结果掉进了晋军中军和上军设下的埋伏圈。晋军从两边杀出,楚军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子西带着残兵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只剩下子玉的中军。子玉看着左右两军都败了,知道大势已去,要是再打下去,自己的中军也得全军覆没,只好下令撤军。可没等他逃回楚国,楚成王的斥责信就到了:“你打了败仗,还有脸回来见我?当年我劝你别跟晋国打,你偏不听,现在损兵折将,怎么向楚国百姓交代?”子玉又愧又恨,最后在连谷(今河南西华)拔剑自杀了。

城濮之战,晋国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各诸侯国,诸侯们都惊呆了——连强大的楚国都被晋国打败了,晋文公这是要当霸主啊!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周襄王也亲自赶来参加,还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赐给他弓箭、车马,允许他讨伐不服从的诸侯。

站在会盟台上,看着诸侯们朝拜的样子,晋文公心里百感交集——十九年的流亡之苦,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从一个被追杀的落魄公子,到号令诸侯的春秋霸主,他用了半生时间,完成了别人几辈子都做不到的逆袭。

成为霸主后,晋文公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恃强凌弱,反而更加注重“以德服人”。

首先是对待曹共公。当年曹共公得罪过他,可等曹国局势稳定后,晋文公还是把曹共公放了回去,让他继续当曹国国君。有人不解,问晋文公:“您为啥不趁机灭了曹国?”晋文公说:“灭曹国容易,可其他小国会害怕,觉得我是个残暴的人,以后谁还愿意跟咱们晋国交好?放了曹共公,既显了咱们的宽容,又能让曹国感激咱们,这比灭了它更有用。”

还有对待卫国。卫成公当年逃跑后,一直躲在陈国,后来听说晋文公当了霸主,就想回国,可又怕晋文公报复。晋文公知道后,不仅没为难他,还派人护送他回卫国,只跟他说:“以后好好治理卫国,别再跟楚国混了,咱们晋国不会亏待你。”卫成公感激涕零,从此成了晋国的忠实小弟。

在处理诸侯关系上,晋文公也很有分寸。有一次,郑国又偷偷跟楚国来往,晋文公知道后,没有直接出兵打郑国,而是派使者去郑国交涉,跟郑文公说:“当年我流亡到郑国时,你对我很无礼,现在又跟楚国眉来眼去,你要是再这样,我可就不客气了。”郑文公吓得赶紧认错,还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兰去晋国当人质,保证以后再也不跟楚国来往。晋文公见郑国服软,就没再追究——他知道,能不动兵就不动兵,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比打仗更能体现霸主的威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国内治理上,晋文公也没闲着。他继续推行改革,把晋国的田地重新划分,让百姓有地可种;还设立“执秩”官,专门管理官吏的政绩,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又加强军队建设,把三军扩充为五军,让晋国的军事实力始终保持在诸侯前列。

更难得的是,晋文公始终记得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五贤士”,还有很多在流亡路上接济过他的小人物,他都一一找到,给予赏赐。有个当年在卫国给过他一碗饭的老农,晋文公不仅赏了他一百亩地,还让他的儿子当了官。老百姓都说:“晋文公真是个不忘本的好国君!”

不过,晋文公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他能及时改正。有一次,他因为一点小事,错怪了大臣赵衰,还把赵衰骂了一顿。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就亲自去赵衰家里道歉,说:“我一时糊涂,错怪了你,你可别往心里去。”赵衰感动得不行,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晋国做事。

《左传》里记载,晋文公曾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保障”。他确实做到了——对楚成王的“退避三舍”,他兑现了;对曹、卫的承诺,他也兑现了;对百姓的安抚,他同样兑现了。正是因为“信”,晋国才能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强;正是因为“德”,他才能得到诸侯和百姓的拥护,成为春秋时期最受认可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太子驩(huān)叫到身边,还有狐偃、赵衰等老臣,嘱咐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好好辅佐太子,守住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虽然这次败了,但肯定还会卷土重来,你们要多加防备;秦国国君秦穆公野心不小,咱们跟秦国表面交好,心里得有数,别被他们算计了。”

太子驩和老臣们都含泪点头,保证会记住他的话。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太子驩继位,就是晋襄公。

晋文公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让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了近百年。他建立的政治制度,让晋国的朝政始终保持稳定;他打造的强大军队,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招惹;他树立的“以德服人、以信立世”的霸主形象,让晋国成为诸侯们公认的“大哥”。

后来,晋襄公按照晋文公的嘱咐,继续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在肴之战中打败了秦国,巩固了晋国的霸权;再后来,赵盾、栾书等大臣相继掌权,虽然晋国国内偶尔有动荡,但霸主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直到春秋末期,晋国才因为“三家分晋”而走向分裂。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退避三舍”,还会想到晋文公;说起“寒食节”“清明节”,还会想到他和介子推的故事;说起春秋五霸,晋文公的名字,永远是最耀眼的一个。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闪耀了短短九年(继位到去世),却留下了千古不灭的光芒,成为后世君主效仿的榜样,成为老百姓口中流传的贤王。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