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亲率大军北上,直扑徐州。齐威王派大将申缚率军迎战,这申缚是个纸上谈兵的主儿,天天研究兵法却没打过仗,刚一接战就被楚军包了饺子。楚威王站在高坡上观战,见齐军阵脚大乱,笑着对身边人说:齐国人的兵法,是用来写在竹简上看的?
这一仗楚国大获全胜,不仅夺回了徐州,还把齐国的精锐部队打残了。齐威王没办法,只好派人来求和,送了一大堆金银财宝,还把之前占的楚国小县城还了回来。楚威王拿着齐国送来的宝玉,掂了掂说:早这样不就完了?非得挨顿揍才舒坦。
不过楚威王也没赶尽杀绝,见好就收。有大臣劝他趁势北上,他摇摇头:齐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逼急了跟秦国联手,咱得不偿失。这脑子,比后来那些穷兵黩武的国君清醒多了。
别以为楚威王就知道打打杀杀,他治理国家的本事也不含糊。楚国那会儿最大的问题是贵族势力太大,地方官跟土皇帝似的,中央的命令到了地方就变味儿。楚威王上台没多久就下了道狠令:不管你是亲王还是国公,敢贪赃枉法的,一律扒皮抽筋!
有个叫景舍的宗室贵族,仗着自己是楚威王的堂叔,在封地私自加税,老百姓告到京城。楚威王让人把景舍抓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叔,你觉得这税该加吗?景舍还挺横:我封地的人,我想咋收就咋收!楚威王没废话,直接下令:拉出去,斩了!
这一下可把其他贵族吓破了胆,再也没人敢胡来了。接着楚威王又搞了郡县制改革,把全国分成十几个郡,郡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还派了监察御史下去盯着,跟现在的巡视组似的,专治各种不服。
经济上,他重点开发了江南地区,修了不少水渠,鼓励老百姓种水稻。当时的云梦泽一带(今湖北江汉平原),很快成了楚国的,每年能多收几百万石粮食。有了粮食,军队的底气就更足了,用楚威王的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打仗才有劲儿!
文化上,他也没落下。楚国本来就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跟中原不太一样,楚威王觉得不一样才好,咱得发扬光大。他建了,招揽天下文人墨客,屈原的老师宋玉就是那时候被招到楚国的。这些文化人天天写赋唱歌,把楚国的名气又炒高了一大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威王这辈子,最想干的事儿其实是问鼎中原。当年楚庄王就干过这事儿,到周王室问九鼎的重量,意思是我能不能取而代之,虽然最后没成功,但把楚国的野心昭告天下了。
楚威王比他前辈更直接。有回周显王派使者来楚国,楚威王当着使者的面抚摸着自己的宝剑说:周天子的鼎,放在洛阳有点浪费,不如搬到郢都(楚国都城)来,我保证天天擦得锃亮。吓得周使当场差点尿裤子,回去后赶紧跟周显王说:楚国要反!
当然,楚威王也不傻,他知道真要直接打洛阳,肯定会被列国群殴。所以他采取的是迂回战术:先稳住西边的秦国,跟秦惠文王搞了个秦楚会盟,互相保证不背后捅刀子;然后收拾东边的越国、北边的齐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再慢慢向中原渗透,等着时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