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褚蒜子:红颜摄政挽狂澜,三度临朝撑社稷

于是,在升平元年(357年)正月,褚蒜子下诏说:“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权微弱,虚居其位。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劝我摄政。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规,勉力听从众议,不敢固守己见。仰凭祖宗保佑,俯仗群臣护养,皇帝已成年加冠,礼制已成,德望已备,应当南面亲政,治理万国,今归还政事,一切遵照旧典。”

从这道诏书里,我们可以看出褚蒜子的无奈和豁达。她本无意权力,只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今国家安定了,她便毫不犹豫地退居幕后。这在古代的政治人物中,是非常难得的。

退居崇德宫的褚蒜子,并没有彻底远离政治。她虽然不再处理日常政务,但还是会接见朝臣,关注国家的安危。对于国家的版图、边疆情况以及各项政令等,只要她觉得有必要,依然会发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朝臣们也都知道,太后虽然不在朝堂,但她的话依然分量十足,谁都不敢轻易忽视。

小主,

在这一阶段,东晋的局势依旧复杂。权臣们如恒温等,还在不断地试探着权力的边界。坊间甚至传言:“褚太后若心动,朝中势力要震。”可褚蒜子就用她这退位的姿态,巧妙地设定着权力的边界,让那些权臣们虽心里痒痒,却也不敢过度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她就像是一个幕后的操控者,用自己的智慧,维持着东晋朝廷的平衡。

然而,东晋的命运似乎注定要多舛。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去世,年仅十九岁。这对褚蒜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但更让她头疼的是,晋穆帝死后无子,这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经过一番商议,大臣们迎立了晋成帝的长子琅琊王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

本以为新皇帝即位,国家就能稳定下来,可没想到,这个晋哀帝是个糊涂蛋。他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结果年纪轻轻就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转。

这下大臣们又慌了神,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请出褚蒜子临朝摄政。起初,褚蒜子是不愿答应的,她已经退居幕后,享受着难得的清闲,实在不想再卷入这权力的纷争。但宫廷内外的压力实在太大,她最终还是心软了,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褚蒜子第二次挂起了帘子,开启了她的第二次垂帘听政。这一回,她面临的局势比第一次还要复杂。朝中风云变幻,政变频发,权臣们争权夺利,一片混乱。但褚蒜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凭借着自己的谨慎和智慧,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她一方面用谨慎的诏令限制着权臣的扩张,一方面又巧妙地平衡着各方势力的力量。在她的努力下,东晋朝廷再次稳定下来。虽然这次摄政的时间不长,但她的冷静与智慧,在史书中都留下了“默识远谋”的记载,为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是,命运似乎还没有放过褚蒜子。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去世,同样无子嗣。褚蒜子只好立晋哀帝之弟琅琊王司马奕为帝。本以为这次能安稳一些,可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