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河南闹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户部尚书想拨款赈灾,但又怕宫里反对(毕竟以前有皇帝为了修宫殿挪用赈灾款)。张氏知道后,主动找到朱佑樘,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现在他们都快没饭吃了,咱们怎么能不管?宫里的开支再省省,也得先把赈灾的钱拨下去。”朱佑樘本来就有赈灾的想法,被张氏这么一说,更坚定了决心,当天就下旨拨款,还派了专员去河南监督救灾。
张氏不仅帮朱佑樘处理“大事”,还特别注重“家风建设”。她爹张峦虽然靠女儿成了国丈,但张氏从不让他干预朝政。有一回,张峦想让朱佑樘给自己的一个亲信安排个官职,张氏知道后,直接把张峦骂了一顿:“你以为皇上的官是随便给的?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还以为咱们张家想搞外戚专权,到时候不仅你要倒霉,连我这个皇后都坐不稳!”张峦被骂醒了,再也不敢提这事。后来张峦去世,朱佑樘想追封他为“侯”,张氏也劝朱佑樘“按规矩来”,最后只给了个“伯”的爵位,比原定的“侯”低了一级。
小主,
正是因为张氏的“拎得清”,朱佑樘才能专心搞改革,没用几年就把明朝的局面盘活了——吏治清明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国家财政也充实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弘治中兴”。
很多人都说,“弘治中兴”是朱佑樘一个人的功劳,但其实张氏的“贤内助”作用,一点也少不了。就像现在的夫妻创业,男主外女主内,缺了谁都不行。
弘治四年(1491年),张氏给朱佑樘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老来得子(朱佑樘当时21岁,在古代不算太老,但因为他身体不好,所以很看重这个孩子)的朱佑樘高兴得快疯了,不仅大赏群臣,还亲自给儿子取名“厚照”,希望他能“光照后世”。
有了儿子,张氏的地位更稳固了。但她没有像别的后妃那样,把儿子宠成“熊孩子”,而是从小就严格管教朱厚照。朱厚照小时候调皮,不爱读书,张氏就亲自盯着他上课,要是逃课,就罚他抄《论语》;朱厚照想跟宫里的小太监一起玩“打仗游戏”,张氏就跟他说:“玩可以,但不能耽误学习,更不能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可谁也没想到,朱厚照长大之后,还是成了个“叛逆少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佑樘病逝,15岁的朱厚照继位,张氏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这时候的朱厚照,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整天想着怎么玩——建“豹房”养猛兽,跟太监刘瑾等人四处游猎,还偷偷跑出宫去“微服私访”(其实就是去吃喝玩乐)。
朝堂上的大臣们急坏了,纷纷上奏劝朱厚照“收心”,可朱厚照根本不听。这时候,只有张氏能管住他。有一回,朱厚照想带着刘瑾等人去江南游玩,大臣们跪在宫门口哭谏,朱厚照恼羞成怒,要把带头的大臣抓起来。张氏知道后,直接把朱厚照叫到自己宫里,劈头盖脸一顿骂:“你爹当年辛辛苦苦把江山交给你,你就是这么糟蹋的?大臣们是为了你好,你要是敢抓他们,我就去你爹的灵前跪着,让你爹看看你这个不孝子!”朱厚照从小就怕他妈,被这么一骂,只好取消了江南之行,还跟大臣们道了歉。
除了管儿子,张氏还得帮朱厚照“收拾烂摊子”。刘瑾是朱厚照身边的大太监,仗着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还想谋反。大臣们多次弹劾刘瑾,但朱厚照都护着他。张氏知道刘瑾是个祸害,就暗中收集他的罪证。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侧,诛刘瑾”为名谋反,张氏趁机跟朱厚照说:“刘瑾现在都敢逼反王爷了,要是再留着他,下次谋反的就是他自己了!”朱厚照这才醒悟,下令把刘瑾凌迟处死。
不过,张氏也有“头疼”的时候。朱厚照虽然调皮,但对他妈还是很孝顺的,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没儿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在“豹房”里玩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水池里,受了惊吓,加上之前长期纵乐,身体早就垮了,没过多久就病逝了,年仅31岁。
朱厚照一死,麻烦就来了——他没有子嗣,皇位该传给谁?朝堂上瞬间分成两派,一派说要找朱厚照的堂弟们继位,另一派说要找远房的宗室子弟。就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张氏站了出来,拍板决定:“按祖制,兄终弟及,让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
这个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张氏早就考虑过,朱厚熜不仅是朱厚照的堂弟,而且当时才14岁,相对来说更容易“引导”,能避免出现宗室争位的混乱。事实证明,张氏的眼光很准——朱厚熜顺利继位,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而张氏,也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地位再上一个台阶。
嘉靖帝登基后,张氏又帮他熟悉朝政,教他怎么处理君臣关系。那时候,嘉靖帝一口一个“皇伯母”(因为张氏是朱厚照的妈,朱厚熜得叫伯母),对她毕恭毕敬。
可没过多久,嘉靖帝就开始“搞事情”了——他要给自己的亲爹朱佑杬追封“皇帝”的称号。这在当时可是个大问题,因为按照祖制,嘉靖帝是“过继”给朱厚照当儿子的,他的爹应该是朱佑樘,亲爹朱佑杬只能算“皇叔”。大臣们纷纷反对,史称“大礼议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