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一开始没太在意,觉得嘉靖帝只是想尽孝心,可后来她发现,嘉靖帝这么做,其实是想摆脱“过继”的身份,树立自己的权威,顺便打压那些反对他的大臣。更让张氏不舒服的是,嘉靖帝为了抬高自己的亲妈蒋氏(后来的蒋太后),开始有意无意地冷落她。
有一回,张氏生病,嘉靖帝不仅没去看望,还把她宫里的几个老太监调走了,换成了自己的人。张氏身边的宫女劝她跟嘉靖帝“掰扯掰扯”,张氏却叹了口气说:“现在他是皇帝,我只是个太皇太后,胳膊拧不过大腿,算了吧。”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张氏虽然聪明,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只能选择妥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倒霉的是,张氏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还在这时候给她“添乱”。这俩兄弟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平时就有点飞扬跋扈,嘉靖帝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大礼议之争”后,嘉靖帝为了报复张氏(虽然没明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找了个借口,把张鹤龄和张延龄抓了起来,说他们“贪污受贿,图谋不轨”。
张氏知道后,急得不行,她亲自跑到嘉靖帝的宫里,跪在地上求他放了自己的弟弟。要知道,张氏这辈子从来没向人低过头,这次为了弟弟,竟然放下了太皇太后的尊严。
可嘉靖帝根本不买账,还说:“他们犯了法,就得受罚,皇伯母您就别管了。”张氏没办法,只好又去找嘉靖帝的妈蒋氏说情,蒋氏表面上答应帮忙,暗地里却跟嘉靖帝说:“张氏现在已经没什么权力了,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她的势力清除掉。”
最后,张鹤龄被关在牢里病死了,张延龄被判了死刑(后来一直没执行,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才被处死)。弟弟的下场让张氏深受打击,加上嘉靖帝的冷落,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嘉靖二十年(1541年),张氏在孤独和落寞中病逝,享年71岁。
张氏死后,嘉靖帝的做法更过分——他不仅没按照太皇太后的规格给她办葬礼,还把她的陵墓选在了朱佑樘陵墓的旁边,而不是跟朱佑樘合葬。
大臣们觉得不妥,上奏劝嘉靖帝“按规矩来”,嘉靖帝却反驳说:“张氏只是朕的伯母,不是朕的亲祖母,没必要合葬。”这话要是让朱佑樘知道了,估计得从棺材里爬出来跟他理论。
回顾张氏的一生,她算不上完美——她有私心,会护着自己的弟弟;她也有软弱的时候,在嘉靖帝的压力下选择妥协。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合格后妃”,甚至可以说是“优秀政治家”。
在弘治朝,她是朱佑樘的“贤内助”,帮他稳定后宫,支持他改革,为“弘治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正德朝,她是朱厚照的“掌舵人”,多次帮他纠正错误,避免明朝陷入更大的危机;在嘉靖朝初期,她是朝堂的“定海神针”,顺利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让明朝得以平稳过渡。
《明史》评价她“孝诚渊懿,化行宫壸,弼成弘治之治”,意思是她孝顺真诚,品德高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后宫,还辅助成就了弘治盛世,这个评价,张氏当之无愧。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