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郑贵妃:国本之争扰帝京,史书犹记艳名行

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其他大臣否决了,大家都知道,“三王并封”只是郑贵妃和王锡爵的缓兵之计,目的就是为了拖延立朱常洛为太子的时间。最终,王锡爵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大臣们的弹劾,只好辞职回家。

郑贵妃见拉拢大臣不成,就想办法打压那些支持朱常洛的大臣。有一次,御史钱一本因为上奏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触怒了万历皇帝,被万历皇帝贬为庶民。郑贵妃知道后,还在万历皇帝面前说:“皇上,您早就该这么做了,这些大臣就是不识好歹,整天就知道跟您作对。”

可郑贵妃的这些手段,不仅没有让大臣们退缩,反而让更多的大臣站出来支持朱常洛。大家都觉得,郑贵妃是在“祸乱朝纲”,要是让她的儿子成为太子,将来明朝肯定会陷入混乱。

虽然“国本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但万历皇帝对郑贵妃的宠爱却丝毫没有减少。相反,他还因为大臣们反对郑贵妃,而更加心疼郑贵妃,对她更加纵容。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皇帝下旨,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王皇后。要知道,当时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还只是个普通的妃子,万历皇帝这么做,明显是在抬高郑贵妃的地位,给大臣们“示威”。

郑贵妃成为皇贵妃后,权力也越来越大。万历皇帝不仅把后宫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给她打理,还经常把国库的银子拨给她,让她随意使用。据《明史》记载,万历皇帝每年给郑贵妃的“脂粉钱”就有几十万两,相当于当时明朝半年的国库收入。郑贵妃用这些钱,给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还买了很多奇珍异宝,生活过得比王皇后还要奢华。

有一次,郑贵妃想在自己的宫殿里修建一座假山,需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子。万历皇帝二话不说,就从国库中拨了银子给她。大臣们得知后,纷纷上奏反对,说:“如今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皇上怎么能把这么多银子花在修建假山上呢?”可万历皇帝根本不听,还说:“朕给爱妃修座假山,关你们什么事?”

郑贵妃不仅生活奢华,还特别会“讨万历皇帝的欢心”。她知道万历皇帝喜欢书法,就天天陪着万历皇帝练字,还特意让工匠打造了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送给万历皇帝;她知道万历皇帝喜欢听戏,就亲自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戏子,在宫里为万历皇帝表演;甚至连万历皇帝的饮食起居,她都亲自打理,每天都要亲自给万历皇帝端茶送水、铺床叠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万历皇帝被郑贵妃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她更加依赖。当时,万历皇帝因为跟大臣们在“国本之争”上闹得不愉快,开始变得消极怠政,经常不上朝。他把朝政扔给大臣们,自己则躲在后宫里,跟郑贵妃一起享乐。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最多的时候,竟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可郑贵妃的荣宠,也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除了“国本之争”,她还被卷入了好几起宫廷风波中,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妖书案”和“梃击案”。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京城突然出现了一本匿名的小册子,名叫《忧危竑议》。这本书里说,郑贵妃想要谋害朱常洛,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成为太子,还说郑贵妃已经跟一些大臣勾结好了,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发动政变。这本书一出现,立刻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万历皇帝彻查此事,严惩幕后黑手。

万历皇帝知道后,又气又怕。他知道这本书是针对郑贵妃的,要是真的彻查,肯定会把郑贵妃牵扯进来。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这本书是“妖言惑众”,下令禁止传播,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这件事还是给郑贵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家都觉得,这本书里说的是真的,郑贵妃就是个“祸国妖妃”。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梃击案”。这一天,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竟然闯入了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还打伤了好几个太监。幸好当时侍卫及时赶到,把张差抓住了,朱常洛才没有受伤。

这件事发生后,大臣们纷纷猜测,张差肯定是受人指使的,而背后的指使人,很可能就是郑贵妃。因为大家都知道,郑贵妃一直想除掉朱常洛,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于是,大臣们再次上奏,要求万历皇帝彻查此事,还朱常洛一个公道。

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下令彻查。在审讯中,张差供认,自己是受了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来谋害朱常洛的。这个结果出来后,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大臣们纷纷要求万历皇帝处死郑贵妃和庞保、刘成。

郑贵妃得知后,吓得魂飞魄散。她赶紧跑到万历皇帝面前,跪在地上哭着说:“皇上,臣妾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啊,肯定是有人陷害臣妾,您一定要为臣妾做主啊!”万历皇帝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郑贵妃,心里又心疼又为难。他知道,要是真的处死郑贵妃,自己肯定会舍不得;可要是不处理,又没法向大臣们和朱常洛交代。

最后,万历皇帝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让郑贵妃亲自去给朱常洛道歉,然后下令处死了张差、庞保和刘成,对外宣称这件事只是张差一个人的“疯癫行为”,跟郑贵妃没关系,就这样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

可“梃击案”虽然平息了,但郑贵妃的名声却彻底坏了。大家都觉得,郑贵妃就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竟然不惜痛下杀手。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郑贵妃,她在朝廷中的支持率也越来越低。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梃击案”之后,万历皇帝也意识到,“废长立幼”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大臣们的反对太强烈了,而且朱常洛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要是再坚持“废长立幼”,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于是,万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病重。在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郑贵妃,特意下旨,封郑贵妃为皇后,让她在自己死后,能够跟自己合葬。可这个旨意刚下,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说,郑贵妃出身不高,而且还曾经参与过“国本之争”和“梃击案”,没有资格成为皇后。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在临终前撤销了这个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