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边关捎来战报信,独撑家业志更坚

“不止咱们俩。”麦穗从囊中取出竹简,“去把人叫来。能走动的妇人、半大的孩子,全叫上。就说——柱子守边关,我们守家。”

阿禾眼睛一亮,转身就跑。

半个时辰后,空地上已聚了二十来人。有老有少,大多是家中男丁被征走的。麦穗站在石磨旁,手里捧着那袋细面,当众倒出一小撮在陶盘里。

“看见没?这是细面。”她说,“磨一夜,出三斗。谁来轮值?翻地、采菜、修渠,都算工。干一天,午时供一餐;干满三日,换细面三升。”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小声议论:“女人当家,能成什么事?”“田要荒了,我看这麦穗是急昏头了。”

里正赵德拄着铜杖走来,站在高处,冷声道:“妇人主事,不合规矩。你这一套,乱了纲常。”

麦穗没看他,只问阿禾:“磨盘热了没?”

“刚上油,能转。”

“那就转。”她拍了拍手,“第一班,谁来?”

一个年轻媳妇举手:“我来!我家男人也在边关,我不能光等着。”

“我也是!”又一个老妇跟着应,“地荒了,秋后没粮,哭都来不及!”

接连七八人报名。麦穗记下名字,分好班次,回头才看向里正:“赵里正,规矩是人定的。现在地里没人,饭没人做,活没人干——您说,是守规矩重要,还是活命重要?”

里正脸色铁青,却没再开口。

石磨吱呀响起,第一班人开始推磨。麦穗亲自上手,教她们匀速加麦、控粉粗细。月光渐隐,晨光洒在磨盘上,细面如雪般落下。她袖口卷起,额上沁汗,鹿皮囊挂在腰侧,随动作轻轻晃动。

到了午时,共食灶重新升火。这次不是粥,而是细面煮的糊汤,配上盐渍马齿苋和蒸南瓜。三十多人排着队取食,秩序井然。有人喝完一碗还舔了碗底。

“这面真香!”一个孩子仰头说,“比过年吃的还细!”

麦穗笑了:“以后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