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郡守密使探实情,麦穗以理服人心

晨光斜照在井口,湿泥边缘泛着微光。麦穗蹲着,手指抹过草木灰围成的圈,检查是否有断裂。她的指节沾了灰,掌心还留着昨夜风里飘落的细尘。远处传来脚步声,一队妇人挑着空桶往这边走来,水桶晃荡,扁担压得肩头低了一侧。

她没抬头,只道:“灰要补一遍,昨夜露重,压得不实。”

话音刚落,村口传来吆喝:“换盐喽——粗盐换粟米,陶罐换旧布!”

那声音不高不低,却透着生疏。麦穗指尖一顿,抬眼望去。一个背竹篓的汉子站在谷场边,衣裳洗得发白,鞋底厚实,步子稳得不像常走山路的人。他摆开几个破陶罐,又取出几包粗盐,动作利落,眼神却不停扫向共食灶的方向。

阿禾正站在晒谷架旁记录昨日水量,察觉那人目光第三次掠过夜读会的矮桌时,她不动声色地退后半步,隐进两名妇人之间,右手悄然按住怀中兽皮地图的角。

麦穗站起身,拍了拍手,朝那货郎走去。她从鹿皮囊里摸出两枚铜币,递过去:“换两斤盐。”

货郎接过钱,称盐时手腕微沉,分量准得过分。他低声说:“这盐是从陇西运来的,价高些,但干净。”

“干净?”麦穗接过盐包,捏了一撮在指尖搓了搓,“没掺沙。”

“当然。”他抬眼看她,“我做生意,靠的是信。”

麦穗没接话,转身走向共食灶。她把盐交给正在熬粥的张婶,又折回来,蹲在井边继续补灰。孩童们已聚在老槐树下,跟着识字板念“风调雨顺”。她扬声问:“今日谁写‘民安政通’?”

一个瘦小的女孩举手,上前蘸水在石板上一笔一划写下四字。麦穗点头:“对了,政通才能民安。你们记住了,活命不只是吃饭,还得知道怎么让饭一直有。”

那货郎站在不远处听着,竹篓里的陶罐微微晃动。

日头渐高,妇人们轮流挑水、筛灰、传土加固沟渠。一切如常,唯有那双不属于商贩的眼睛,在人群里来回搜寻痕迹。

直到午前,人群散去,只剩麦穗一人蹲在井沿,用炭笔在陶片上记水位。货郎走了过来,离她三步远停下。

他袖中滑出一块铜牌,压在井边石上。铜面无纹,只刻一行小字:郡守府行令。

“你可知我为何来?”他声音压得很低,却不带威胁,反似试探。

麦穗笔尖顿住,没看他,只将陶片翻了个面,写下“辰时三刻,水升半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