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客栈闲居待佳音 县衙秉笔定案首

厅堂内,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偶尔的低声讨论声,以及阅卷官们或赞叹、或摇头、或蹙眉的神情。

一位年约五旬的老教谕拿起一份试卷,先是快速浏览帖经墨义,点了点头:“嗯,基础扎实,无一错漏。”接着看经义题,他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喃喃道:“‘民为贵’……破题精准,直指核心。引《书》云‘民惟邦本’,论《左传》‘听于民’,再析君民关系,层层递进,最后以史为鉴,收束有力……文气贯通,理据充分,难得的是,不过分藻饰,言之有物。好!好文章!”他忍不住在卷面上画了三个浓圈(代表极优),并写下“理明辞达,根柢深厚”的评语。

另一边,一位训导则对着一份试卷连连摇头,哭笑不得:“这……这写的都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下文默成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倒也沾边……可这墨义,‘和而不同’解为‘君子和气,小人不同’?简直狗屁不通!经义更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他叹了口气,用笔在上面画了个直(代表差),批了“文理不通”四字。

当阅卷进行到诗赋部分时,那位老教谕再次被一份试卷吸引。他轻声吟哦着上面的诗句:

“离群惊节物,独坐念音尘。

风竹声疑语,霜月影故人。

山深驿路远,秋老雁书频。

何当共樽酒,细论杏园春。”

吟罢,他抚掌轻叹:“妙啊!秋夜怀友,情景交融。‘风竹声疑语,霜月影故人’,联想新奇,对仗工巧,将思念之情具象化,意境幽远。尾联‘共樽酒’、‘论杏园’,既盼重逢,又寄予前程,情怀真挚,格调不俗!限‘真’韵而毫无凑韵之感,难得!此子诗才,不凡!”他再次毫不犹豫地画上圈,批注:“情真意切,格高韵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过数日紧张的批阅、复核、交叉审阅,所有试卷的初步等第终于评定完毕。阅卷官们将其中最优秀的数十份试卷筛选出来,呈送给县令周文正做最后裁定,尤其是要确定本次县试的“案首”(第一名)。

周县令端坐案前,神情严肃,一份一份地仔细审阅着这些被列为“圈”等的优秀试卷。他看得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当看到那份经义题被评为“理明辞达”、诗赋被评为“格高韵远”的试卷时,他停留的时间格外长。他将经义部分反复看了两遍,又低声将那首《秋夜怀友》吟诵了数遍,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

“诸位辛苦了。”周县令放下最后一份试卷,环视在场的阅卷官,“今科县试,佳作频出,可见我清河文风日盛,诸位功不可没。关于案首之选,诸位有何高见?”

几位阅卷官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推崇另一份经义更为宏博、引证更为繁富的试卷的,也有赞赏某份策问写得特别切中时弊的。但那位老教谕则力荐那份经义扎实、诗赋出众的试卷:“县尊明鉴,案首之选,当重其综合才学与潜力。此卷经义,立论正大,论述严谨,根基稳固;其诗赋,情韵兼胜,灵气逼人。二者兼备,尤为难得。且观其文风,沉稳中见锋芒,老练而不失朝气,假以时日,必非池中之物。”